留住乡愁——老庙屯唤醒我们对根的记忆

15.03.2018  17:11

       

正值冬春交接之时,我们来到了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的老庙屯村。它像一枚被时光封印的琥珀,完整的保存了老一辈人的生活记忆,更留下了曾生活在那个年代那个村落里的人们对故乡的惦念。

一户户老旧的土房,被无人踏足的白雪围挤在一块。篱笆院、夯土墙、辘轳井、老马车、陪着老房子在雪地里安静地沉睡着。村头的石磨碾子,如今再推动起来只会发出尖涩的响声。然而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前,它曾是老庙屯全村老百姓最喜欢的东西,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碾出了成百上千斤粮食。一个篮球架孤零零的站在村里小学的院门口,篮板现在已经褪的看不出原来的颜色,铁架子也已经生锈的斑斑驳驳。一根横木两头支起大门,教室里的简易炉子、土坯的桌椅还浮着一层灰,闭上眼,嗅着空气里的泥土味,好似还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 读书 声。回过头,老师“办公室”紧连着低矮的小门,低头跨过门槛走进去,只能看到一个陈旧的架子,一把木椅和一张缺角的桌子。昏黄的阳光隔着纸窗均匀的铺在上面,恍恍惚惚间,似乎能看到一位瘦削的老师挺直了脊背,坐在椅子上认真批改作业……这里是被时光遗忘的地方。

老庙屯村曾是奈曼旗的贫困村之一。多年来由于土地较少,资源匮乏,村民的生活很是艰辛。尽管2016年的生态移民整体搬迁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但这些老宅却被遗留了下来,在拆除部分危土房后,政府对旧址进行了保存。这些老房子最新的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老的建成于六十年代。

习丙仁是老庙屯最大的老房子的曾经的主人。他今年56岁,却有大半生都和老房子牵绊在一起。2016年3月,根据生态移民政策,他和村里的89户村民一起搬迁到了新区,每户自掏腰包2万元,加上政策补贴,便有了如今近80平米的三间宽敞明亮的瓦房。现在的他每天都可以喝到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家里也陆续购置了新的彩电、冰箱、空调,再也不用几口人挤在小土房里生活了。但在闲来无事的时候,他还会拉着老伴的手,一起去老房子周围转转。他会叼起烟袋,摸一摸多年不用的小马车,或是转一转早已打不出水的水井。老两口有时也会坐在炕上,看看旁边早已空空如也的手摇婴儿车,你擦擦收音机,我挑挑小火炉,仿佛又回到了彼此新婚的时候。准备回家的时候,老人还有些依依不舍,仿佛少看一眼这些老房子就要消失了一样。对此,白音他拉苏木老庙屯村村委会主任李巴图表示,这些老房子都是老庙屯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后也将更大力度的保护这些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随着近几年的宣传,很多外省甚至国外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感受这份独属于几十年前的中国农村独有的历史味道。而很多背井离乡的人也会来到这里,找寻童年、青年时的记忆。

虽然老庙屯村于我而言只是电视上看到过的画面搬到了眼前,那些系在各个物件上的 故事 并不是我曾经历过的,可它们带给我的感触却非常深。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淘汰旧事物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但这样一方土地却在沉默的把某一个年代的印记完好封存,真的是难能可贵。在我们准备开车离开老庙屯村时,在一片老房子的背后发现了一行字:“忘不掉的历史,记得住的乡愁”。我想,这大概就是老庙屯村保留下来的意义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