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亮:请给生态修复多一点时间和耐心

06.09.2017  14:44

  “山体谷沟大量裸露”“采坑没有得到修复”“污染继续威胁长江源头”……近日,又一起自然保护区内违法盗采矿产资源的报道现于报端,这次的地点是有着“中华水塔”美誉的三江源。

  一幅幅满目疮痍、触目惊心的画面,在撞击、触痛读者双眼和心灵的同时,也将问题的根源指向了青海省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从甘肃祁连山到青海三江源,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类“矿疤”,不断地挑战着国人紧绷的环保“神经”。人们不禁屡屡发问,我们的生态环境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未愈“伤痕”?盗采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为什么会屡禁不止?清理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业权怎么就这么难?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彻底解决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上要做到不放过、不遗留,坚决遏制生态问题增量,加快减少生态破坏存量,建立整治、修复、保护的长效机制来不得半点虚假,这里面没有一丝情面可讲,更没有任何折扣可打。

  但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环境恶化并非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生态环境修复本身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等不可能成为其代名词。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必须经过一个逐步实施、因地施治、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过程,这要求相关部门不仅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更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信心。

  毁山易,治山难。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实践来看,坚持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必须树立从长计议、久久为功的观念,在着力整改整治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更需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现象,防止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循环怪圈。我们要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环保理念和行事态度,做到科学规划、稳步推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青海省调研时所指出的,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因此,青海省有关部门必须把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第一、保护优先”的治理理念,坚持底线思维、红线管理,强化问题导向,铁腕整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突出生态问题,将其作为当下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为筑牢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请舆论和公众能多一点耐心,给青海省和类似省份多一点时间,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标后本的原则,扎实开展清理整治工作,切实履行好保护责任,把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保问题整治好。

  守望江源,相生相依。希望“水塔”之殇能早日抚平。

  (作者系国土资源报记者)

鄂尔多斯市自然保护区持续整改取得积极成效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中针对遗鸥自然保护新华网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