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检察公益诉讼呈现连锁效应 一起公益案带动一类问题集中解决

23.11.2018  21:31

 

  “随着公益诉讼工作的逐步推进,行政机关正在从消极抵触向积极配合转变,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接受监督、争取支持转变。”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郑锦春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在和检察机关的法治互动过程中,无论是被建议单位还是被诉单位,绝大多数都能认识到履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纠正不足。 

 

  今年4月,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检察院履职中发现,内蒙古浩彤、宏建两家房地产公司竞拍了3宗土地,但未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而且欠缴土地出让金1131万余元;内蒙古华裕、宏建两家房地产公司使用的3宗国有土地,欠缴土地出让金45万余元;内蒙古兴盛、海晟两家房地产公司使用的两宗土地,因容积率变更未补缴土地出让金2465万余元。巴彦淖尔市国土资源局临河分局对上述违法行为存在未依法履职的情形。 

 

  4月23日,临河区检察院向巴彦淖尔市国土资源局临河分局发出检察建议书,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限期收缴欠缴的国有土地出让金、利息及违约金或解除合同并请求违约赔偿,同时要求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临河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监督管理工作。接到检察建议书后,巴彦淖尔市国土局高度重视,截至6月25日,巴彦淖尔市国土资源局临河分局共收缴拖欠5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408万余元,对经多次催缴仍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海晟公司和宏建公司,已向法院提起诉讼。巴彦淖尔市国土资源局临河分局以整改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国土出让金清缴专项行动,对相关欠缴企业进行催缴,共收缴土地出让金3.5亿余元,实现一案带动一类问题集中解决。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了解到,公益诉讼工作在内蒙古全面推开以来,每一起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都取得了一案辐射一地、一例影响一个条线的良好效应,有效促进了依法行政意识的提升。全区检察机关通过开展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保护黄河流域等公益诉讼专项行动,从源头上推动解决了一批舆论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自治区政府将公益诉讼列入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体系,修订《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应诉规定》;自治区法制办连续3年邀请检察院参与全区行政执法检查;自治区国土、环保、草原监管、食药等132家行政机关主动邀请检察人员就公益诉讼工作开展专题讲座,有效促进了依法行政,推进了法治政府建设。一些地区执法部门称,有了法律监督,履职更加有力了,公益诉讼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 

 

  通过开展公益诉讼,严肃惩治了一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有效保障了绿色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全区检察机关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提起公诉1313件1641人,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监督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7件7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61件203人。 

 

  开展刑事打击的同时,检察机关部署开展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共收集相关线索92件,立案87件,已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33件,其中,环境资源领域案件占立案数的95%。 

 

  郑锦春介绍说,自治区检察机关研究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统筹谋划,因地制宜,确定公益诉讼着力点。围绕中央和自治区高度关注的“一湖两海”的综合治理,各盟市检察机关积极行动。呼伦贝尔市检察院起草了服务和保障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13条意见,乌兰察布市检察院成立了岱海湖生态保护区检察室,巴彦淖尔市以乌梁素海为中心设立生态保护沙盘。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检察机关共收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4039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512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527件;立案2514件,其中,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2136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107件,国有财产保护领域131件,食品药品安全领域140件;通过公益诉讼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5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