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业向“绿色”“增效”转档升级

18.03.2017  22:44

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丰富,粮食总产量和牲畜存栏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当前,随着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浪潮来袭,内蒙古正在抓紧完成向绿色发展、提质增效的转变。

正值春耕时节,在素有“塞外粮仓”之称的巴彦淖尔市,田间地头已有了农民忙碌的身影。家住五原县的杜国庆驾驶着拖拉机徐徐前行,将一粒粒麦种通过播种机撒入土壤。今年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结合区域种植优势,主动调整种植结构,通过农业合作社与内蒙古兆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签署种植订单,重点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打造万亩有机绿色小麦种植区。

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杜国庆说:“绿色是农产品的本色,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吃饱’的同时,更追求‘吃得好’。我们种植的优质富硒、有机小麦已经逐渐成了当地的一张绿色名片。”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表示,2016年内蒙古主要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推广面积3659万亩,同比增加了21.9%,化肥用量增幅较常年减少7.5个百分点,化肥利用率达到31%,农业生产发展正由资源消耗型向重质绿色型转变。

在绿色发展的同时,内蒙古农业提质增效更多体现在抗灾能力和农牧民增收上。2016年,内蒙古农牧业遭受了局部严重旱灾,但仍然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总产达556.04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畜牧业实现“十二连稳”,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量连续12年超过1亿头只。内蒙古“北疆粮仓”和“草原牧场”的双重地位也更加稳固。

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关键。一直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困扰奶牛养殖户的重大难题。伊利集团创新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资金扶持,带动农牧民增收。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奶款近1400亿元,带动500万农牧民脱贫致富。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颇为感慨地说:“企业需与农牧民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只有做到利益分享,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据悉,截至2016年末,内蒙古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05家,已构建起订单合同、股份合作、价格保护、服务协作、流转聘用5种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模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牧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