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特刊)刊发我院系列理论文章

29.06.2016  12:06

  

  草原文化研究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永真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25日) 05版

  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目标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自治区的文化生产力。13年来,我区先后实施了以文化艺术精品生产、“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和文化设施硬件建设为标志的“十大文化工程”等,实现了内蒙古文化发展的跨越。其中,草原文化研究如火如荼,草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成为助推内蒙古科学发展的引擎。

  2011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会报告指出,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努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内蒙古的文化发展也是如此。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自2003年提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战略任务,到2011年提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新的文化发展战略任务,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经历了近10年的辉煌实践。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这一谆谆嘱托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新形势下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今天,内蒙古的文化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这就是以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为引领,以弘扬草原文化为己任,以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为文化惠民目标,把内蒙古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局面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草原文化研究对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作用与贡献

  研究表明,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草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历史积淀的文化类型,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相互渗透,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研究草原文化,揭示其内涵、特征、起源和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草原文化理论体系中,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居于中心地位。作为自治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在促进自治区民族文化强区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亮丽风景线的创造性实践中,在实现内蒙古科学发展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动员和引领作用。草原文化是助推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融通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全社会科学发展认知和实践水平的强大文化力量。

  草原文化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时代和人民所需要的文化,因而也是民族文化强区建设须臾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文化。从2004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设立“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工程”提出的诸如草原文化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等重大开拓性、创新性观点,充分彰显了草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的独特文化形态的巨大魅力。这些同时具有鲜明时代、民族特点的文化特征,呈现出与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理念的高度契合。草原文化的研究、其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开发,在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表明,弘扬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提高水平、扎实推进的迫切需要,是内蒙古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根本之举,并将在新的起点上为推进内蒙古各项事业提供坚实的文化条件和有力的文化保障。

  加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弘扬草原文化。而弘扬草原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发挥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作用。近年来,自治区大力倡导弘扬“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要求“加强草原文化研究,强化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子,必须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充分发挥文化的引导力量和推动作用。”这表明,对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倡导正日益强化,已由学术领域进入社会文化领域,并成为每年一届的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主题,成为全区各盟市旗县民族文化建设的主打文化品牌和文化养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一草原文化核心理念,集中反映了草原文化的本质和精神特质,是草原民族生态观、开放观与诚信观的最高层次的概括,是草原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彰显了草原民族的生态智慧、开拓精神和诚信为先的最高境界,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当前推进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更好地动员全区各族群众积极投身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需要把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要以草原文化为底蕴在全社会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各族群众更多地分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成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动员他们主动参与到民族文化强区的建设实践中来。

  草原文化研究的创新性发展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提供加速器

  加强草原文化资源整合是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具有独特内涵和鲜明特色,是打造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的文化支柱。十几年来,我区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实现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为奋斗目标,大力整合开发草原文化资源,发掘草原文化潜在的巨大价值,把草原文化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基础性条件和基础资源。在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过程中,草原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也必须通过整合提炼草原文化资源等方式,大力促进草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我区文化产业新的业态和新的增长点,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加强草原文化理论研究是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迫切需要。2003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我区社科理论水平要明显提高,并要求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围绕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加强民族文化理论研究,以民族文化理论指导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实践。十多年来,以草原文化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为突出标志的内蒙古社科理论研究,不但成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重要成就和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更为顺利完成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各项任务、实现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征程中,还要在进一步传承草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草原文化,以草原文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使草原文化理论创新更好地适应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实践,以担负起理论先行、引导实践的重任。

  加强草原文化的传承弘扬是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动力之源。按照自治区部署,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大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因此,要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对草原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促进创新性发展,指导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具体实践。在加强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核心理念宣传推广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开发利用草原文化宣传资源,以创新发展草原文化为指导,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在我区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富集区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实现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草原文化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就是要在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成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和构建强有力的文化辐射力,使草原文化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凝聚精神共识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全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有效地对外传播内蒙古优秀民族文化,不断提升内蒙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推进对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发展,是实现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目标任务的现实路径。

  以草原文化最新理论成果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以草原文化为底蕴,注重发挥草原文化在文化产业建设中的创意引领作用,特别是要以草原文化为纽带和桥梁,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以草原文化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指导,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与形式,扶持和引进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群,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现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左右的目标。

  不断提升草原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讲好内蒙古故事,发出内蒙古声音,增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对外辐射效应。要紧紧依托草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进一步创新发展草原文化,充实、拓展、完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发展,为讲好内蒙古故事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着力创作生产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对外文化精品,推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草原文化风格和草原文化气派的精品力作,使内蒙古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达到新的跃升。

  草原文化研究要以建构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时代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目标,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下一步草原文化研究的目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服务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为努力方向,以体现时代性与继承性、民族性与原创性、系统性与专业性为抓手,充分发挥草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努力为民族强区建设提出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实现我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新跨越。

  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不仅是一个不断发掘和涵养草原文化资源、不断发展和创新文化产业、不断强化和提升文化辐射力的系统任务,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重要目标,为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祖国北疆擘画文化鸿篇,草原文化研究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草原文化研究,任重而道远。(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

  草原文化节带动非遗保护传承

  毅松

  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举办12届以来,以多种节庆活动为平台,多方位集中展演展示了内蒙古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已经成为自治区具有标志性、符号性的文化节日。草原文化节尤其重视把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到节庆内涵里,昭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内蒙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蒙汉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各方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所以称之为“遗产”,是因为在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迅速发展进程中,传统的生产活动、民俗、器具、技艺、娱乐、民间文学艺术等,正在或已经退出了人们现实的生产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然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的历史创造,积淀了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智慧、价值理念和乡愁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曾经的生产生活,是曾经不可须臾分离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

  我区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十多年来,内蒙古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目前,内蒙古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8项、自治区级项目399项、盟市级项目1038项、旗县级项目1995项。其中很多项目虽然濒危,但多数代表性较强,且有较好的保护传承条件和群众基础。此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入选任何级别的保护项目,被遗忘、搁置和消失的可能性更大。可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传承工作仍然十分艰巨。进一步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增强民众的保护认同并付诸行动,是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应有之举,草原文化节就担当起了这一使命。

  在举办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12年里,正是我国开创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时期。草原文化节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工作要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举办节日的重要内容,以专场展演、组合登场、元素融入、宣传造势的方式,引领和带动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专场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展示内蒙古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头戏。2009年第6届草原文化节上,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服饰与长调展演。这两个项目当年都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筹备人员广泛调查征集,确定了蒙古族21个部落54套服饰参加展演,并把精选出来的不同蒙古族部落的长调与服饰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场展演的准备工作也成为对蒙古族服饰和长调的一次比较有规模的学术调查,选出了其中的精品,又把蒙古族服饰与长调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蒙古族服饰的绚丽多彩、长调的风格多样,并且还有各地的服饰、长调项目传承人登台献艺,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在草原文化节上多次亮相,先后有《北梁》《万家灯火万家梦》《君子津》《花落花开》,还有二人台现代戏《月照金河套》等剧目演出。

  除了舞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演之外,在第10届草原文化节上,还展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医药文化特别展》,共展出180多件(套)不同历史时期的蒙医医疗器械,让观众有机会从全景式展示中看到蒙医药的历史文化。

  回顾12届草原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演展示,可归纳以下特点。

  精心打造,精品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调、蒙古族服饰、乌力格尔、二人台、漫瀚调等在草原文化节上的展演,是经过了从基层充分征集曲目、挑选登台献艺的传承人、编排舞台展演节目,精心策划打造,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民间的传承人成为大舞台上的主角,更为群众献上一桌精美丰盛的文化大餐。

  因类制宜,方式多样。按照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方式的展演展示,有专场展演,有组合融汇登台。比如,二人台的独立性较强,就以现代戏的方式进行专场演出。马头琴专场音乐会把不同时代、不同形制、不同定弦法、不同演奏技法、不同风格的传统马头琴汇聚一起,是马头琴发展脉络的总结性汇报展演,展现了马头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文化内涵,在蒙古族文化史上也属首次。

  本色出演,舞台包装。在蒙古族服饰和长调的联袂展演中,参加演出的歌手大多数是来自基层的牧民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表演具有原生态特色,是原汁原味的本色出演。同时,这些原生态表演经过精心组织和包装,成为连贯融通的整体,加之舞美、灯光、服饰、配乐的舞台效果,让朴素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呈现出新潮的时代面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文化中的亮丽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草原文化节上登场亮相、绽放异彩,焕发了文化艺术活力,表现了草原文化的气派和风格,彰显了草原文化的厚重和神气,践行了草原文化节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草原文化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制造了声势,起到了带动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作用。(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以创新引领内蒙古草原文化产业发展

  黄金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三大主源之一。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草原文化是历代草原民族共同缔造的原生态复合型文化,而从现实的意义而言,草原文化是当代各民族共同传承并继续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活态文化。

  随着我国于2001年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按照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38个改革项目,完成“三局合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改革任务。在完善文化产业体系上,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民族工艺品、文博会展等已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重点门类和主导产业群,同正在逐步兴起的动漫游戏、信息服务等行业,共同形成了特色鲜明、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在文化项目建设上,壮大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园区(基地)建设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集约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较长的文化产业集聚中心,扶持了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体验区等66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确定了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微文化企业,目前建成了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4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区文化产业资产过亿的龙头企业有65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171个,从业人员达到13.95万人。全区文化产量总量不断扩大,据统计,2013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267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增长率(9%)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15%)6个百分点。2004—2013年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6%,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速(23%)3个百分点。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实际成效,逐步开拓了国际国内市场,各盟市具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民族传统音乐、民族民间歌舞、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民族工艺品的产业化进程呈现出较好的态势。草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普及、推广工作,初步显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文博会展业和民族工艺品制造销售业为主导的内蒙古草原文化产业核心发展门类结构,并且逐步与广告设计、信息服务、工艺品研发设计、数码音乐、数字报纸、民族动漫游戏、微电影、微商等创意型、服务型、科技型、商业型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初步形成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内蒙古草原文化产业体系。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需努力。目前,雏形阶段的内蒙古草原文化产业面临着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城镇化、市场化的诸多挑战。要始终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战略高度,切实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创新手段引领草原文化产业发展。

  草原文化产业与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有机结合起来。草原文化产业是一种资源丰富型、历史传承型、绿色环保型且具有发展潜能的特色产业。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草原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政府部门应该更加重视草原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民众对草原文化产业的认知度,有效发挥草原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促进草原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整合草原文化资源优势,调整草原文化产业结构,构建草原文化特色产业体系。内蒙古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草原文化资源开发不均衡、手段不科学、资源浪费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理念匮乏等原因,目前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文化企业。所以,构建草原文化特色产业体系是内蒙古草原文化产业形成发展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草原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提倡绿色发展理念,为内蒙古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基于我区草原自然资源优势,把草原文化绿色、无污染、纯天然理念灌输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内蒙古经济文化的互利共赢、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打造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旅游品牌,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在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进程中,首先要找准发展定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开发有草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旅游品牌。

  着眼提高草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草原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草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自身实力不强,创新意识淡薄、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因此,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是草原文化产业开发市场、占领市场的必由之路。

  重视草原文化产业高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艺术、设计、传媒、研发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特别是动漫产业、创意产业、民族工艺品产业等领域。

  完善配套设施,扩大品牌影响力,塑造草原文化产业的整体形象。内蒙古各大中城市应该首先致力于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同时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的会展节庆品牌,宣传内蒙古,展示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成就,更好地塑造草原文化产业的整体形象。

  加强草原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加快草原文化信息化步伐。跟上当代全球化发展的潮流,认清自身发展空间,努力做好草原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尤其要在数字报、网络媒体、微博、微商、电商等领域下功夫,与时俱进,为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攻克技术难关,研发高科技产品,为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