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村里来了群“住村”干部

23.09.2018  18:42

7月4日,王晓东(右)在贫困户汪喜全家查看黑驴养殖情况 刘磊摄/本刊

    腰部隐隐作痛,王晓东一边用手抚揉,一边翻阅台账。6月底,王晓东刚做完阑尾手术,医生叮嘱要休息一周。可手术后第5天,他便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返回到17公里外的驻村,将30多本贫困户台账搬出来,一一阅览,准备迎接上级精准脱贫整改大排查。

    王晓东是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义和碑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2015年底从旗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的岗位下到村里扶贫。村子离旗府的家并不远,但王晓东难得回去见妻子和孩子一面。“去年驻村有200多天。”王晓东说,今年基本都在村子里,偶尔周六日回家看看。

    今年春节后,王晓东又多了几个新伙伴:2名70后、3名80后、1名90后——6名来自扎鲁特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干部。他们本没有长期驻村的任务,但也选择住了下来。6个年轻后生睡在一铺炕上,自己做饭洗衣裳,每周都住上个两三天,走村入户特别忙。

    从“”村到“”村

    “那儿就是我睡觉的地方。”在义和碑村里一间平房的炕上,有3个睡铺,中间的铺位就是王晓东的。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王晓东要真正住下来。在村里住下后,他白天晚上都在研究和琢磨贫困户家的情况。

    这天中午12点,贫困户王海楼的隔壁奏起了“锅碗瓢盘交响曲”。推开门,满屋子雾气缭绕,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掰豆角的、焖米饭的、拌蘸酱菜的……6名帮扶干部家务活干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儿锅里的菜就炖熟了。干部们边吃饭,边聊着入户的事。

    “李军家老两口都得过心梗和脑梗,丧失劳动能力,申请低保的事得赶紧帮着办妥。”徐伟强准备晚上再去老李家看看大病报销的情况。他们这次住村主要是回访贫困户,他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新识别贫困户、未脱贫户、正常脱贫户、稳定脱贫户和返贫户的明细,包括生产生活状况、家庭收支情况以及有何想法与诉求。

    “上午见王大爷,他说秋天毛驴还能再添个驹子,这样就有5头大牲畜,家底又厚了一点儿。”曲晶磊说起了隔壁王海楼家的变化。

    曲晶磊是王海楼的帮扶责任人,按照工作要求,他要熟知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开展生产有哪些困难,扶贫政策落实了没有。随着走动的频繁,曲晶磊和王海楼脸熟了,心也近了。

    “大儿子打工没回来,大儿媳妇跑了,二儿子结婚没多久,也没过下去。家里穷得叮当响,房子空了十多年。”王海楼邀请帮扶队住进了自家的空房子。“直到住进了帮扶队,一直荒着的老房子才有了生气。

    在屋里,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张精准扶贫明白卡,张贴着政府扶贫措施、贫困户收支情况以及1名帮扶责任人、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名字和电话。

    “这些帮扶干部不是挂在墙上的,现在我们有困难随时都能找到人。”王海楼说,帮扶队的干部们要给房租他没收。“咋能净寻思钱呢?帮扶干部为了咱舍家撇业,多不容易啊。

    王海楼拎起一筐新割的草来到圈门口,小毛驴撒着欢跑了过来。隔壁的帮扶干部们也陆续出门又开始工作了。据了解,短短几年间,昔日的穷乡僻壤已焕发出新气象,58户在册贫困户依靠政府扶持资金发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106户脱贫的村民中已有15户实现稳定脱贫。

    挨家挨户走访

    义和碑村是扎鲁特旗第二大村庄,山地居多。这里十年九旱,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村里121户贫困户,大多是因病返贫,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让穷山沟变样,“村干部心里憋着一股劲,手脚没闲着,上面又派来49名帮扶干部,大伙都在没白没黑地帮着村里脱贫。”义和碑村支部书记张子学说,村里不仅有常年驻村的第一书记、工作队,还有分包到户的帮扶责任人,每个责任人分包五六户贫困户。

    王晓东驻村时间已有两年多。这期间,他挨家挨户走访,有的重点贫困户每月走访一次。因每家的情况都不一样,必须精准施策。王晓东和贫困户认真商讨,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一问计用策:有的养羊,有的养牛,有的种粮。

    村民高永新的妻子瘫痪在床已十多个年头,需要人照料。王晓东上门和高永新商量发展什么产业能脱贫,琢磨来琢磨去,还是种地最有把握。2016年,高永新利用扶贫产业贷款3万元,承包了70亩地,种植玉米和杂粮,当年纯收入7000元,第二年纯收入5000多元。

    “原来家里只有11亩地,种地只够吃饱饭,没有多余的收入,生活十分困难。”高永新说,现在承包了70亩地,今年又用扶贫奖补资金买了3头小猪。“有王书记他们帮扶着,我自己干着也有劲。

    “我包的6户,用产业资金养羊的韩吉民家内生动力最强,他盼着能给羊防疫,并进一步改良品种。”最近,帮扶责任人特门乌力吉打算把贫困户的想法反映给相关部门。

    “我们刚开始入村走访时发现,有的贫困户认为上级不给项目、不给资金就没法脱贫。但是,通过多次到贫困户家讲政策,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贫困户们有了盼头,已经动起来了。”特门乌力吉说,曾经坐等帮扶的贫困户有的开始养土鸡,有的发展庭院经济,都增加了收入。

    真心换真情

义和碑村每户贫困户的困难冷暖,都挂在王晓东等扶贫干部的心上。但在具体脱贫对策上,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必须号准脉,对症下药。

    村民耿树和两口子年老多病,生活困难。2017年,王晓东和耿树和商量,帮助他申请贷款2万元购买两头奶牛,并让他的女儿代养。“今年产了一头牛犊子,小牛养一年可以卖1万元。”耿树和的女儿告诉记者。今年,耿树和又让女儿用扶贫奖补资金买了猪。

    村民汪喜全和妻子都疾病缠身,无钱无力,一开始,他们对帮扶队说,自己“啥也不想干,啥也干不了。”王晓东不放弃,反复上门劝说,坚持不能让他们掉队,终于说服汪喜全贷款1万元,买了一头驴搞养殖。4月,又产了一头小毛驴。“以前啥也没养,现在除了养驴,我还养了3只羊,一年后小毛驴能卖四五千元。”汪喜全眯着眼感慨:“现在政策多好呀!帮扶干部隔几天就来一趟,可关心我们了。

  还在上学的低保户王天文,父亲去世了,母亲也离家出走下落不明,他只能跟着叔叔一起过。但是,王天文又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条件。为了解决王天文上学、生活的困难,王晓东来到了学校,向校长和班主任介绍了王天文的家庭困难。今年开学不久,王晓东就给校长打去电话,得知学校一学期可为王天文提供1000元的助学金,这也让王晓东放下了心。

  王晓东言语不多,心思细致。贫困户对健康政策不了解,王晓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上门走访79户有慢病患者的贫困家庭,为村民一一讲明政策,明确告知哪一类药能报销、哪一类不能报销,哪种病应该去医院、哪种病应该去看门诊。同时,他还帮10户贫困户补办了签约送药服务。

  为让贫困户减少种养风险,2016年,王晓东帮助贫困户每人上80元商业保险,2017年给大病患者每人上150元补充商业保险,贫困户看病报销比例达90%以上。

  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王晓东带领干部制定了村集体经济3年规划,计划投资180万元搞食用菌项目,现在已经吸引来了97万元的投资。自来水不够村民吃,他便带领干部群众打深井、建水窖。

  扶贫成效是扶贫干部们默默付出的最好印证。这些年来,王晓东带领工作队一起努力,2016年申请87万元扶贫贷款,扶持29户;2017年申请旗、市两级生产流动资金138万元,帮助83户;今年,脱贫户每人又领到了1686元的奖补资金。如今,义和碑村里每个贫困户都有了自己的产业,种植最多的承包100亩种玉米,养殖最多的养羊达25只。目前,全村已脱贫106户224人。

  今年春节前,高永新蒸了30多个黏豆包,耿树和准备了杀好的两只鸡,非要让王晓东收下不可。盛情难却,王晓东只好收下老乡的心意,自己掏钱给他们送过去一袋米、一袋面,再偷偷放下黏豆包和鸡的钱。

  “看我们套不上车,便赶紧过来帮忙。园子的菜旱了,就一起帮着提水、浇水。”王海楼说,扶贫干部总对他说:“大爷,有困难就吱声”。

  王海楼从柜子里拿出个布袋子,把一沓单子摊开给记者看:孙子上学补助收据、大病救助报销单、慢病送药手册、产业项目金落实进度表……王海楼不识字,但帮扶队做的事,他都记在单子上,更记在了心里。(记者李仁虎 张丽娜 王雨萧)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