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新“地标”

09.12.2014  11:07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更是民生保障与改善的根本。

  今年以来,按照“加快在建项目、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做好后续项目储备”的工作思路,我区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3条快速客运专线、白塔机场迁建、农业灌溉设施、煤质天然气基地等重大项目为标志,全区上下迅速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意在强基固本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是内蒙古打造6道亮丽风景线的重要举措,是各级各地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的生动实践,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热切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让老百姓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的扎实行动。

  一条条铁路公路密如蛛网,通关跨省,抵江达海;一座座机场星罗棋布,银鹰翱翔,飞向远方……它们共同构筑起覆盖内蒙古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新格局,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喝上甜心水,住上暖心房,跳起广场舞,享受身边现代化——“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村牧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了发展成果,他们的生活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作为能源大区的内蒙古,义不容辞地把输出清洁能源、缓解环境压力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压在了自己肩头。

   内蒙古圆梦高铁 进入倒计时

  本报11月13日消息:集包线呼包段提速改造工程动态检测工作正式启动,对该区段轨道、信号、通信、列车控制、牵引供电等系统进行综合测试,力争2015年初开行管内动车组列车……

  本报11月14日消息:呼张铁路客运专线关键配套项目——呼和浩特动车运用所投入使用,呼和浩特铁路局的所有动车都将在这里进行检修、维护和保养……

  本报11月23日消息:自2015年1月15日起,呼铁局将开行15对动车组列车,结束我区没有动车的历史,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

  进入11月份,有关高铁、动车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喜讯——北疆草原正在开启铁路新时代,内蒙古人的“高铁梦”就要实现了!

  “呼张高速铁路修的太好了,从卓资东站到北京用时6个半小时,比普通客车缩短了3个半小时左右。”在铁路战线工作了30年的卓资县火车东站站长高俊荣说。

  “高铁一通,我们县就进了首都8小时经济圈,这里的红召风景区、大榆树、明星沟等原生态旅游景区将走出深闺,为更多人所熟悉。”卓资县旅游局一名干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高铁的意义不只在于出行的便捷,更主要是对沿线经济、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带动。卓资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凭借当地独特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他们要把卓资县打造成为生态旅游、休闲、避暑胜地。这块牌子一旦叫响,受益的不仅仅是旅游业,还会为招商引资带来更多优势、赢得更多机遇,进而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按照规划,今明两年,自治区境内将先后开工建设3条快速客运铁路专线。正在加快建设中的呼和浩特至张家口客运专线,总投资346亿元,全长286公里。目前,全线征地拆迁工作已近尾声,乌兰察布市境内基本完成红线内征地兑付工作,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征拆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确保全线如期开工。另外两条分别是通辽、赤峰至北京、沈阳客运专线,计划2015年开工建设,分别投资254.5亿元和227亿元。届时,通辽、赤峰至沈阳用时将分别缩短至1.5小时和2小时,通辽、赤峰至北京将分别缩短至3.5小时和2小时左右。高铁时代的到来,必将强力推进沿线各地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多元化融合发展进程。

  以高速路、一级公路和农村牧区公路为重点的公路建设,是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又一大亮点。上半年,全区开工建设里程8939公里,完成投资262.6亿元。G7京新高速韩家营至集宁至呼和浩特段、赤承高速赤峰至茅荆坝段、巴彦胡硕至霍林河二级路、霍林河至阿力得尔一级路等公路重点项目均进展顺利。截至10月末,包括丹锡高速经棚至锡林浩特段、荣乌高速棋盘井至乌海段等17条高速公路在内的全区60个重点公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在建项目里程达到15212公里。

  与此同时,民航机场建设也在日夜兼程。包头、乌兰浩特机场改扩建项目已经完工,霍林郭勒、扎兰屯等运输机场和新巴尔虎右旗、阿荣旗、莫旗、乌拉特中旗等通用机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呼和浩特白塔机场迁建以及乌兰察布机场、杭锦旗通用机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新增的8个机场建成后,我区民用机场总数将达到26个。

  一条条铁路公路密如蛛网,通关跨省,抵江达海;一座座机场星罗棋布,银鹰翱翔,飞向远方……它们共同构筑起覆盖内蒙古全境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新格局,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甘霖活水 润泽牧场田野

  “这里经过治理后,土地平缓了,水源留住了。你看这片长势喜人的玉米,去年每亩比以前增产了600多斤,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在通辽市奈曼旗南部山区的沙日浩来镇哈日干图小流域治理项目区,该旗水务局局长韩凤楼随手掰开一个玉米棒,饱满的籽粒展示在记者眼前。如此饱满程度在靠天吃饭的奈曼南部山区十分少见。

  奈曼旗的地形是“南山中沙北河川”,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传统的灌溉模式。近几年,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的通辽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奈曼旗以此为契机,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积极进行水源工程综合开发,实现了由“放任自流”到“有效截留”的转变,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旗完成新增水保治理面积20万亩,生态保护面积51万亩,重点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程6500亩。这种以新建水源与有效利用现有水源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牧业、林业的现代化节水灌溉体系。

  节水增粮,农民增收,这是每一个奈曼人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正在东明镇东明村文化广场跳舞的刘长英告诉记者,以前一到浇地的时候,家里的劳动力都扎在地里“”水带,24小时轮流倒,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我们村今年新上了滴灌,可省事儿了,站在地头按一下遥控器,水就进了田,不但节省了水,产量也提高了。这不,多少年没扭的东北大秧歌现在也拾掇起来了,最近又学会了广场舞,这日子更有奔头了!

  “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是自治区政府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按照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全区计划完成“节水增粮行动”项目800万亩,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和大型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突出抓好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建设。到“十二五”末期,“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将取得重大突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

  “家家喝上自来水,我这心就安了。”宁城县小城子镇南湾子村支书姜凤春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许多农村牧区尤其是山旱区群众的一块“心病”。

  然而,自治区党委、政府牵挂的又何止是饮水安全这一个民生问题!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明确提出的改善民生要求,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用3年时间在全区农村牧区所有行政村(嘎查)实现“十个全覆盖”的重大决策。解决3575个嘎查村、352万农牧区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亦在其中。

  “十个全覆盖”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惠民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调度协调,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金普遍不足等实际困难,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实施、重点推进,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计划,今年我区将在4338个嘎查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开工4298个嘎查村,开工率达99.08%;实现全覆盖3495个嘎查村,完工率达80.57%。其中,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开工16.57万户,竣工14.34万户,完成投资74.17亿元;安全饮水工程全部开工,供水26.19万人,完成投资6.17亿元;嘎查村街巷硬化开工3267个嘎查村,建成2611个,完成投资47.4亿元,7个盟市超额完成任务;电力村村通和风光互补系统升级改造完成投资1.08亿元,农网升级改造完成投资15亿元;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完成设备安装40.57万户,66个地面数字电视发射设备年底将全部建成,预计共完成投资1.61亿元;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开工466所,完工271所,完成投资3.01亿元;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开工1715个,完工977个,完成投资0.56亿元;嘎查村文化活动室的设备购置专项经费已经全部划拨,进入采购、配发程序的有2523个,完成投资0.18亿元;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开工1668个,建成1256个,12个配送中心全部开工,共完成投资1.03亿元。

  喝上甜心水,住上暖心房,跳起广场舞,享受身边现代化——“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村牧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了发展成果,他们的生活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能源输出 唱响“清洁”主旋律

  “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一线运行良好,能源转化效率达58%,最高连续运转2500小时,已经通过国家能源局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和安全运行监测。”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舒歌平介绍。

  神华煤直接液化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柴油、石脑油、液化气等产品。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使用燃烧后的废气所含污染物极少,可大大减少PM2.5的污染,是优异的清洁燃料。

  “起初,直接液化项目出现高耗水等系列问题,针对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展开了系列技术攻关。

  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商业化生产线,是国家“十五”重点项目之一,是神华集团煤炭清洁利用、结构转型的重要尝试。面对一个个技术难题,身为总工程师的舒歌平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第一条生产线首次投煤是2008年12月30日。2009年,整个项目累计运行时间仅61天,生产油品6.5万吨。到2013年,整个项目累计运行时间达到315天,生产油品88.8万吨,“三废”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实现经营总收入59.5亿元,利税13.7亿元,其中利润2.1亿元。今年一季度,这条生产线生产油品26.03万吨,实现经营总收入13.84亿元,实现利税4.6亿元、利润1.24亿元。

  舒歌平表示,经过近5年的完善,原来最担心的颠覆性技术风险已经不复存在,而且,为新生产线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目前,建设第二条、第三条生产线的条件已经具备,今年将完成场地平整并启动建设,计划2018年建成投产。“在新线建设中,我们不但要把原来的问题克服掉,还要把第一条线存在的不足加以弥补,为煤直接液化项目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煤直接液化项目顺利推进,与此同时,我区以清洁能源输出为重点,电力通道、油气管网建设全面提速。年初,自治区专门召开了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推进大会,组织实施了包括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各项重点工作,逐一制定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调度、专项推进,有效保障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保障首都、辐射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大唐克什克腾旗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首条生产线已经投产;汇能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进入尾声……目前,全区在建天然气管道里程1093公里,新增输气能力308亿立方米。

  大唐山西新能源10万千瓦风电开发项目完成测风工作;龙源电力、中国华能、北京华锐、华润新能源、内蒙古大唐、内蒙古华电等一批风电开发项目的合作协议已经签订。

  投资92亿元的京能盛乐热电厂、投资50亿元的北方电力和林格尔电厂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纷纷开工建设。

  截至目前,华北、东北、华东等地与内蒙古签订的送电协议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天然气供应协议规模超过300亿立方米。

  11月初,国家正式批复我区建设的4条特高压送电通道之一—— “锡盟—山东”线路正式开工建设。4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全部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区电力外送和清洁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瓶颈制约。

  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作为能源大区的内蒙古,义不容辞地把输出清洁能源、缓解环境压力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压在了自己肩头。

   数字文化 走进 偏远牧民家

  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嘎查的巴图斯楞,坐在家里轻点智能手机,瞬间就把自己喜欢的电影和蒙文电子书等内容下载了。

  这么偏远的地方也能享受到如此便捷的数字化服务?“这都是‘移动数字加油站’的功劳啊! ”身材魁伟的巴图斯楞憨厚地笑了。

  2012年8月,“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在我区启动。这一工程是通过建立数字加油站,利用无线WiFi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边远地区无网络覆盖的农牧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蒙汉文信息资源服务。两年多来,已经在7个盟市的14个旗县建设一级数字加油站(乡镇、苏木)15个、二级数字加油站(村、嘎查)2个、移动数字加油站(分散游牧点)70个,服务农牧民10万余人。

  巴图斯楞家的蒙古包就是一个二级移动数字加油站,可以覆盖到整个嘎查的300多户、700多名牧民。每隔半个月左右巴图斯楞就要去文化站更新一次加油站的内容,让牧民们及时获取最新信息。

  “只要有智能手机,在任何一个无线WiFi覆盖到的地方都可以免费上网,享受海量的文化资源,下载一部大片只需要几秒钟。”包头市文广局副局长李亚军说。

  最受农牧民欢迎的,是种植养殖方面的实用技术类信息。在巴图斯楞的平板电脑上,一部科学养牛的纪录片正在播放。

  “以前,我们嘎查因为地处偏远,想查一些科学饲养方面的资料,必须跑几十公里到镇上的文化站。现在,多数牧民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市里还给我们免费发放了体验机,可以免费上网查资料、看电影,买东西可以网购,学技术可以看视频,文化生活一下子丰富了。”巴图斯楞说。

  记者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了解到,我区将逐步扩大“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覆盖面,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完成剩余的700多个乡镇(苏木)、10000余个村(嘎查)的布点、服务工作。(记者白喜辉郭志菊)

  (记者李霞、刘春、红艳、王国英、戴宏、白江宏、其哈日嘎、徐永升、郭宏申、隋玉杰等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