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发布之一

20.01.2017  00:45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016年度 科研成果和十大学术观点

  2016年,我院出版《大夏国史研究》等著作40余部;在《红旗文稿》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开放发展具有丰富和深刻的内涵”等论文260余篇;发表《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思考》等研究报告20余篇。国家及自治区课题结项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蒙古族藏文文论体系研究》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23项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

  从上述出版、发表的350余项成果中,经科研组织处筛选、院领导与院学术委员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审定,选出“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等十个原创性强、参考性强的观点为我院2016年度十大学术观点。现发布如下:

   1. 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应以培养新型职业牧民为核心、以培育家庭牧场为基础、以合作社转型升级为突破口

  牧区发展研究所文明副研究员在《新型草原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提出,培育新型职业牧民是培育牧区新型草原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核心,要通过牧民精英的培养与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培养新型职业牧民;专业大户和家庭牧场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单位,要通过职业培训与重点引导等培育专业大户及家庭牧场。以销售、购买、服务为功能定位的合作社模式更符合畜牧业生产经营特点,应通过优化功能定位与强化内部管理促成牧民合作社转型升级。

   2. 合理利用稀缺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研究所天莹研究员在《内蒙古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提出:一是以水定城,优化水与产业、人口的配置。二是加强水库和城市供水排水管网建设,提升蓄水、供水能力。三是重点提高西部城市和东部缺水城市中水利用率。四是加强流域管理,实现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合理分配。五是稳妥加快推行盟市间、行业间、企业间水权交易,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作用。

   3. 着力于经营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内蒙古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科研组织处王关区研究员在《内蒙古主要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一文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科学合理地利用农牧业资源,构建完善的农牧业生态技术体系及其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构建现代化农牧业经营体系。农牧业总体产能不能去、也不能降,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4.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矛盾较突出

  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霍燕在研究报告《内蒙古养老服务问题研究》中预测,至2020年,我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0.05%,社会面临老龄化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从城乡看,农村牧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均高于城镇,农村牧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落后于城镇,而农村牧区敬老院的空床率又高于城市。从区域看,“呼包鄂”养老服务业发展较快,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投资均高于其他盟市。从服务体系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是基础和依托,但其发展程度及服务有效性明显滞后于机构养老。从机构养老服务看,机构中面向失能、失智老人的医护康复服务功能较弱,出现床位“一床难求”和“空置率高”并存的现象。

   5. 加强我国北疆边境管理立法,推进依法治边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张志华研究员《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研究》中提出:一是陆地边境管理法应与国际边境管理法接轨;二是理顺边防管理体制;三是扩大公安边防部队刑事案件执法权限;四是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五是整合现有法规并填补陆地边境管理的法律空白,统一边境管理区的划分标准,促进边境旗县(市)的发展,发挥其固边安边作用。

   6. 创新内蒙古对外形象的传播手段

  公共管理研究所多志勇研究员在《讲好“内蒙古故事”,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中提出,应以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大庆为契机,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多种媒介、科学合理编排栏目等方式,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即建立融媒体立体传播网络,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内蒙古形象。

   7. 科学搜集整理蒙古族民间文学学术文本要“把握好四个关键”,“做到七个必须”

  文学研究所布和朝鲁研究员在《关于蒙古民间文学学术文本的整理出版方法论问题》中提出,“四个关键”是正确判断、正确采访、正确保存、正确整理。“七个必须”是:必须逐字记录;必须使用国际音标;记录者的说明、注释等必须与原文严格区分;必须附标准的民间艺人小传、该作品的来龙去脉和采访场景记录;必须附CD或DVD;必须标注录音或录像中的相应时间地点;必须有严格的著作权记录等。

   8. 对古籍文献《十八合宜教训》作出新考证

  历史研究所全荣副研究员在《<十八合宜教训>及其成书年代考》一文中提出,《十八合宜教训》是二世章嘉呼图克图阿旺罗桑却丹所编著的著作,而非某些学者所说的三世章嘉若必多吉的著作。同时作者进一步探查和辨别史料之真伪,以相关藏文资料为依据,指出这部文献的真实而准确的书名是在《藏文典籍目录》里所记载的《阐明政教二规取舍之教言十八条选编》中等新观点。并以其相互吻合的名词术语和个别文字为主要依据,考证出了该《十八合宜教训》的成书年代为康熙四十年,即1701年。

   9. 现代蒙古语多义动词意义分化的总规律

  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德·萨日娜研究员在《现代蒙古语多义动词意义分化规律的计量分析》一文中,对数据库中的多义动词进行了语义分析、义类标注及科学的管理和统计,利用量化分析方法详细归纳了蒙古语多义动词意义分化的基本特点或规律。该文认为,蒙古语多义动词的各义类均有较大的词汇量;动词中的常用词最易于意义分化;动词义在相同、相近义类范围内易于意义分化;动词义在远距离义类之间不易意义分化;蒙古语动词的意义分化具有独立性,意义分化一般不会延伸到其它词类中。

   10. “灵幻主义小说”的观点推动蒙古族文学灵幻主义流派形成

  历史研究所莎日娜研究员在《蒙古族文学中的神秘主义诗学问题》一文中,深入阐述了蒙古族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中“灵幻主义”的渊源、演变脉络以及世界文学视野中的比较诗学意义。提出神秘主义手法或神秘主义表述是蒙古族文学的重要特质,从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中的《江格尔》、《格斯尔》到《蒙古秘史》、《蒙古源流》都具有浓密的神秘主义色彩。基于上述对于“灵幻主义小说”的论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灵幻主义流派首次学术研讨会”上,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流派正式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