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积极探寻文物传播途径

08.08.2019  17:01

  “行走中的博物馆——博物馆日校园活动周”“博物发言人——传统的未来”“相约周末——时俗源远”……在内蒙古博物院,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广大观众不仅能够走进展厅,品味悠久深厚的草原文化,更能参与到各个不同主题的现场互动环节中,深刻感受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

  目前,内蒙古博物院广泛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截至7月28日,内蒙古博物院今年已接待观众127.77万人次,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272场次。同时,内蒙古博物院还与各级教育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和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编制出版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共九大类123项。内蒙古博物院的“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和学生综合实践课入选“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优秀案例”,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未成年人教育”项目。内蒙古博物院的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已在全区巡展400多场,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惠及观众20余万人。

  文物不仅具有历史属性,也是文化瑰宝,我区在保护和利用文物工作的同时,积极探寻文物传播的途径,挖掘文物蕴藏的价值和内涵,让文物的价值渗透到方方面面,覆盖到更多领域和行业。

  近日,自治区文物局对外公布我区文物保护利用进展情况。我区文物贮藏量丰富,是文物大省区,以契丹辽文物、蒙元文物最具文化特色。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馆藏文物有1125464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2152件(套),它们代表着内蒙古各个历史时期辉煌成就。

  目前,我区已完成了推荐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等36处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并推动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认真组织开展文物项目经费申报工作,已申请落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经费17448万元。大力推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积极配合自治区重大项目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已完成集大高铁、锡林郭勒盟风电文物调查项目33项。

  为了推进全区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我区成立了内蒙古博物馆馆际联盟,整合馆藏资源,在全区开展了博物馆巡展活动。全区各级博物馆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策划推出展览及教育活动170余项,内蒙古博物院推出了《岁月如歌 廿载有痕——内蒙古社会主义建设二十年特别展》。博物馆展陈工作进一步提升,内蒙古博物院的《大辽契丹》《天骄蒙古》展览分别荣获第十五届(2017年度)和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为了有效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自治区政府投资4500多万元,建设完成了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数字展厅和网上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全区各级博物馆依托馆藏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内蒙古博物院开发的“草原茶道系列产品”荣获“2019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我区还加大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以乌兰夫纪念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兴安盟 “一馆三址”、鄂托克前旗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等重要纪念馆为核心,建设自治区中、东、西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基地,带动了全区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建工程已经基本竣工。经初步统计,全区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收藏单位有52家,可移动革命文物有12403件(套)。

  我区还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加大文物安全部署和督察力度,组织开展了全区文物安全工作落实情况专项督察,已完成对全区11个盟市26旗县区63处国保单位、40处区保单位、59家博物馆的督察。开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违规建墓情况专项摸排行动,共摸排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骨灰安放建筑75处、违法违规私建活人墓50座、违法违规私建硬化大墓128座。配合公安司法部门鉴定涉案文物8次、鉴定涉案文物5160余件(套)。(记者 苗青)

  原标题:自治区积极探寻文物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