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膜回收利用迫在眉睫

02.11.2017  21:03

  10月17日,全国农膜回收行动推进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和农业部有关工作部署,总结交流经验,研究推进下一步地膜污染治理工作。甘肃省副省长杨子兴致辞,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张仲秋出席会议并讲话,内蒙古、甘肃、新疆农牧业厅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就本省(区)农膜回收利用情况向大会作了汇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主持会议。农业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14个省(市、自治区)农业主管部门及农业环保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各级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农膜回收行动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要站在一定高度看待农膜残留污染问题,作为一个公共问题,一定要用公共手段,治理公共项目。要从三方面着手解决,一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政府要管;二是,要提高企业、种植者等相关者的积极性;三是,通过法制、监督人员、监测手段等各方面来加强工作。同时要创新体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我们怎样创新体制,把历史欠账还好,不留新账。

  

  会议指出,用好农膜、治好污染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实施农膜回收行动,意义重大。 一是推进农膜回收行动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粮食连年丰收,农产品供给充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全国农业到了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新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今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包括农膜回收行动在内的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就是要着力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短板,解决好这些问题,就牵住了农业绿色发展的“牛鼻子”。我们要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地膜污染治理摆在突出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担当、更有力的措施加快实施地膜回收行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二是推进农膜回收行动是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2015年国家明确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成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工作组,构建了统筹协调、定期调度、分工负责、督导检查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工作措施“三位一体”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完全解决,需要较长时期的不懈努力,而且越往后,治理难度越大,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农膜污染治理任务尤为艰巨,旧账欠得多;农膜覆盖面积和应用领域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不欠新账难。治理好农膜污染问题,是能否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一役。 三是推进农膜回收行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这为推进农膜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目前,农膜回收利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症结”。覆膜农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局部地区亩均残膜量达20公斤,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影响作物出苗,阻碍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降低播种质量,影响水分和养分吸收,导致作物产量下降。棉花中混入残膜,导致商品性变差,效益下降。推进农膜回收行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农膜的可持续应用。

  会议强调,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加大了地膜回收利用和污染治理工作力度,推进地膜清洁生产,加强科技支撑,建立回收体系,提升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水平。一些重点区域“白色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各级重视、上下合力,地膜回收利用和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加强一个技术支撑。 今年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期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最新发布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将于2018年5月1日实施,新标准提高了地膜厚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推动从源头解决超薄地膜大量使用、难以回收的问题。甘肃、新疆等省区已于2014年发布了地方标准,目前两地已基本杜绝超薄地膜使用,大大提高了回收效率。 二是强化一项法规保障。 国务院“土十条”明确要求出台废弃农膜回收利用部门规章。2013年甘肃省就率先出台了全国首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地方法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2016年5月,新疆正式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两省区的条例将多年来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到了立法层面,为地膜的科学使用和残膜回收利用提供了法规保障。 三是用好一项补助政策。 农业部印发了《地膜覆盖技术指导意见》,积极配合财政部设立旱作农业专项资金,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实施地膜覆盖技术补助,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提高了地膜回收利用率。今年,部里进一步聚焦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在西北启动实施100个地膜回收示范县建设,调整了国家旱作农业补贴项目资金使用方向,变补使用为补回收。 四是建立一个回收体系。 通过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膜使用集中区,建立了229个地膜清洁生产示范县,扶持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419家、回收网点2673个,形成废旧农膜加工能力18万吨,新增地膜回收面积6千多万亩。五是形成一套监管机制。甘肃、新疆通过条例的出台,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各相关职能部门,将废旧地膜回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力往一处使,形成了“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已在地膜用量大、时间长、污染较重的17个省份,建设了由210个地膜残留监测点组成的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定位监测与典型调查,基本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的常态化监测和制度化考核。

  会议认为,地膜回收治理已稳健起步,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政策。 由于缺乏税费、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之受塑料再生品价格持续走低,人工捡拾成本不断攀升的影响,回收加工企业没有盈利空间,难以为继。 二是机械回收难。 目前大部分地区地膜回收主要以人工捡拾为主,地膜机械回收技术还不成熟,没有很好地解决回收率低、与秸秆和土壤分离等问题,应用范围有限,回收作业成本高、效率低。三是可降解地膜推广难。可降解地膜技术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降解受到光照、湿度、温度、微生物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大面积替代聚乙烯地膜。

  会议强调,农膜回收行动,总的要求就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源头控制、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综合施策,以西北地区为重点,以玉米、棉花、马铃薯为重点作物,以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率和加厚标准地膜推广应用为目标,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拓宽试点示范广度,提升回收利用高度,加大科技支撑强度,将地膜残留污染治理向纵深推进。确保 到2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全国农膜回收网络不断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在总体思路上,要突出“一个转变”,要切实推进由使用优先向回收优先转变;在目标任务上,要实现“两提高一减少”,一是提高地膜产品使用标准,二是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率,三是减少地膜使用规模。在治理路径上,要坚持“三个推进”,一是推进地膜机械化捡拾,二是推进地膜专业化回收利用,三是推进地膜替代技术。在工作措施上,要构建“四个体系”,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二是完善技术体系,三是完善工作体系,四是完善责任体系。

  廖西元司长最后强调, 第一要认真抓好学习贯彻, 一是在系统内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二是要向政府分管领导汇报,三是要专题研究,细化分工,落实责任。 第二要抓好试点示范, 特别是在甘肃、新疆、内蒙三个省区启动的地膜回收示范县建设工作,以玉米、棉花、马铃薯3种覆膜作物为重点,整县推进,通过补贴政策集中支持,地方项目同步跟进,建立技术可推广、运营可持续、政策可落地、机制可复制的示范样板,推动建立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等多种方式的回收利用机制。 第三要抓好工作推进, 加强地膜应用和残膜污染的基础数据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农田残留地膜污染监测网络,开展地膜残留调查和回收利用率测算,探索将地膜回收率和残留状况纳入农业面源污染综合考核。

  会议还邀请新疆农垦科学院陈学庚院士、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严昌荣研究员、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金书秦副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地膜回收机械研发和应用》《地膜污染防控与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在农膜回收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还现场参观了高标准地膜生产企业、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和废旧地膜回收网点。

  

  全国农膜回收行动推进会结束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全区承担国家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的盟市的农牧业局分管局长、科教科长、能源环保站负责同志及项目旗县农牧业局局长、分管局长、能源环保站站长等现场参观了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高标准地膜生产、兰州鑫通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榆中县连搭乡石头沟村废旧地膜回收机械捡拾现场、废旧地膜回收网点、高效环保地膜试验示范点、定西市三牛机械研发公司。代表普遍认为,甘肃省在农用地膜回收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学习、可借鉴,将对本地区开展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