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产业扶贫多点发力为脱贫攻坚加速

19.01.2018  23:10

我区产业扶贫多点发力为脱贫攻坚加速

 

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强化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注重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机制,充分发挥农牧业大区的优势,大胆创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2013年以来,全区投入财政产业扶贫和信贷资金500多亿元,46.8万户、107.8万贫困人口得到产业扶持。

一、因地制宜选产业。将农牧业纳入“十三五”规划进行布局,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形成了乳、肉、绒、薯、粮油、饲草、食用菌、瓜果、药材、旅游及民族用品等十大扶贫特色产业。科左后旗黄牛年存栏80万头、年交易60万头,成为全国黄牛第一旗。农牧民人均黄牛产业收入5200元,占总收入的50.8%,通过黄牛产业脱贫1.06万户,占脱贫户的72%。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发展到107万亩,年产牧草65万吨,创造产值13亿元,成为全国集中连片种植紫花苜蓿面积最大的地区。化德县羊驼绒絮片服装产能达到2500万件,年加工絮片能力6000多吨,从业人员3万余人,农村务工人员占70%,年产值21亿元,成为中国羊驼绒服装产业名县。宁城县设施农业达到39万亩,年产各类蔬菜95万吨,实现产值37亿元,纯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100元,带动2778户6377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成为产业扶贫的第一产业。

二、持之以恒扶产业。我区各旗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扶持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上,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给予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2014年以来,仅自治区本级累计投入54亿元财政产业扶贫资金、建立100亿产业扶贫发展基金、投放400多亿元信贷资金。开鲁县红干椒产业坚持了20年,成为国家级出口红辣椒质量安全示范区。宁城县设施农业自1996年县委政府作出决定,到现在区域化布局、园区化推进用了20多年,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高原寒区反季节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化德县服装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格局,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科左后旗黄牛产业自上世纪中期,就开始打造了中国西门塔尔牛之乡,成为全国肉牛产业第一旗。

三、培育龙头带产业。重点提升扶贫产业组织化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培育壮大和规范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将种养户纳入企业和合作社经营管理。伊利、蒙牛乳业集团是自治区培育壮大的典型龙头企业,使呼和浩特市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乳都。全区与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5家、扶贫龙头企业413家、合作组织6938家、家庭农牧场1092家、种植大户12万户。四子王旗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吸收政府扶贫专项资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银行贷款7000万元,对贫困户按10%的利率分配红利,年分配金额为700万元,带动100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四、利益联结促产业。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把更多农村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加了收入。全区近44.4万农牧民在龙头企业中实现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214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的66%,农牧民人均从产业中得到的收入达5264元,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3%。24.4万贫困人口加入到产业利益联结链条中。


内蒙古农牧业分别实现“十四连丰”“十三连稳”
  记者1月15日从内蒙古全区农牧业工作会议得知:2017年,内蒙古农牧业经济稳中向好,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粮食产量达到553.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