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02.02.2018  15:01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扎实推进落实“创业就业工程”和“创业内蒙古行动”,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保持了全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重点人群就业稳中有进,就业服务和管理质量明显提升,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把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大力挖掘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潜能,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34.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低于国家控制目标。

重点群体就业稳中有进。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全区就业工作的首位,着力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和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着力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扎实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春风行动”、“春潮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援助月”、“就业扶贫日”、“京蒙劳务对接”等活动。积极完善落实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政策措施,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援助分类帮扶零就业家庭等措施,促进重点群体就业。2013年以来,全区32.49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通过各种渠道累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2.06万人,登记认定的零就业家庭由2013年的1233户减少到目前的  417户,共帮扶3721户零就业家庭中的每户至少1人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就业服务和管理不断加强。 各级政府和人社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推动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为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提供服务。截止目前,全区784个苏木乡镇、287个街道办事处、218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所(站),12191个嘎查行政村配备了劳动保障协理员,形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和嘎查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创建认定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24个,自治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125个。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信息化、专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城镇新就业、登记失业等九类人员全部实现实名制动态管理,对1208.6万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实施了基本信息实名管理,达到全区法定劳动年龄人口的77.4%。自治区人力资源决策分析系统上线运行,为加强就业服务管理、分析研判就业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推进。 全区着眼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和稳定就业、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现实需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方位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大力开展以就业为导向,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引导开展特色品牌、精品专业培训和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大力提升培训质量,促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2013年以来,全区累计城镇就业技能培训72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65.3万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69.3万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60.7万人次。2013-2016年实施“以奖代补”项目,投入奖补资金2.1亿元,扶持就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105个,基本实现了“一旗县一基地”的目标。认定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盟市级示范性基地 44个,公布了110个自治区就业技能培训品牌和26个自治区知名技能培训品牌,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为促进和稳定就业,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凸显。 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进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劳动者创业激情被点燃,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得到优化,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构建起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进一步释放。截止目前,全区共培养出国家级创办企业培训师13人,改善企业培训师2人,占全国培训师总数的6%。网络创业培训师资培训模式受到人社部的推广。2013年以来,全区累计创业培训27.6万人,培训后成功创业21.8万人,带动就业76.5万人。累计投入创业担保基金13.7亿元,筹集创业发展资金11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9.1亿元。盟市、旗县创业项目库累计开发储备项目2.6万个,全区99个创业担保贷款中心,97个创业指导中心、189个专家服务团竭诚为创业者服务。

全区建成创业园和孵化基地398个,入驻实体4.85万户,带动就业41.1万人(其中,大学生7.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5万人,农牧民工15.1万人)。2013-2016年实施“以奖代补”项目投入资金2.7亿元,奖补项目107个,打造扶持特色突出、功能完备、具有示范作用的标准化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培育打造出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孵化基地40个,认定盟市示范性创业园孵化基地142个、盟市级标准化创业园孵化基地199个,评选创业示范店260个。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赤峰蒙东云计算创业孵化园、包头稀土谷创业园、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园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和锡林浩特市、乌拉特后旗、东胜区、乌兰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化德县、乌拉特前旗、集宁区分别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创业型盟市和创业型旗县。赤峰克什克腾旗孙鑫创办的经棚镇蒙汗工艺品城项目,在第一届全国创业专项大赛上获得总决赛一等奖。内蒙古实施创业内蒙古行动计划、倾力打造标准化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做法分别被中国就业促进会列为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在今年举办的首届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我区获得三等奖1名和优秀组织奖。

农牧民转移就业创业成效显著。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构建起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农牧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和务工人员信息互联互通,通过开展“春风行动”、“京蒙劳务对接”和“周边劳务对接”,多渠道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推进国家级转移就业示范县创建和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转移就业示范点“三级联创”活动,全力打造劳务品牌带动就业。扎兰屯焊工、突泉焊工、开鲁建工、喀喇沁旗建工、望京保安、上京涂料人等一大批特色劳务品牌,享誉区内外。2013年以来,全区农牧民转移就业累计1282万人次,其中转移六个月以上1040.7万人次。5.6万余名农民工实现创业,创办经济实体4.3万余个,带动就业16.5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创业1.9万余人,创办经济实体1.4万余个,带动就业7.4万余人。2016年,22名农牧民工被评选表彰为全国优秀农民工,2个集体被评选为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评选出全区优秀农牧民工89人,全区农牧民工工作先进集体20个。2017年,我区首次与北京市签订了《京蒙劳务合作暨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协议》,2个盟市8个旗县区分别与北京对口帮扶区完成签约和对接工作,为促进全区农村牧区劳动力有序跨省转移就业夯实了基础。

发展家庭服务业扎实有效。 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契机,着力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服务业指导服务项目》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统计信息制度,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组织召开全区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现场推进会,在全区推广包头市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和经验,得到国家人社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组织开展创建国家“千户百强”和自治区“百户十强”家庭服务企业活动,委托北京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储备,促进并示范带动家服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打造国家级家庭服务业“百强”企业7户(次)、“千户”企业59户(次)。创建自治区家庭服务业“十强”企业10户、“百户”企业97户。授予15户家政服务企业为“全区优秀家政服务企业”荣誉称号。实施“以奖代补”项目,投入2100万元对全区15个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给予项目扶持。组织实施“特别培训计划”,提升家庭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开展家政服务星级评审活动。认定呼和浩特市仁和职业培训学校等16个培训机构为自治区级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培育出仁和家政、乌兰美、包头瑞洁、兴安家政等一批家庭服务品牌,带动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就业成效突出,相对稳定的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达到13.5万人,灵活就业22万人。

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作用明显。 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挖掘潜力,扩大失业保险参保范围,推进失业保险费征缴核定。截止12月末,全区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28.45亿元,2013-2017年累计基金支出43.7亿元,累计为17.7万人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全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费111.8亿元,为失业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20.5亿元,失业保险金月人均发放由2012年的830元提高到2017年的1306元,增长476元,增幅57.3%。大力实施援企稳岗促进和稳定就业政策, 2015年以来,连续三次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16.55亿元,减轻职工个人负担4.6亿元;2014-2017年,我区累计向2316户企业支付稳岗补贴资金9.73万元,惠及职工67.6万人。加强失业保险信息化建设,推行失业保险业务系统经办,建立了失业动态监测制度,认真开展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全区失业动态监测企业数量从2011年试点地区的91家增加到2017年的4000家,监测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就业精准扶贫深入推进。 各级人社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制定印发了《就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了就业扶贫目标考核体系,开发了就业扶贫模块,通过组织实施就业扶贫“六个进村入户”,和产业带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帮扶服务,就业扶贫工作在各级人社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上下合力,共同有力推动下,正在有序稳步推进,为到2019年末实现“三个确保”的目标( 即:确保对每个贫困家庭有就业创业能力的劳动者进行一对一精细化服务;确保贫困家庭有就业创业意愿和具有能力的劳动者至少一人实现就业;确保为贫困家庭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保证掌握一项就业技能 )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15.87万人。与此同时,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做好驻村结对帮扶工作,助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