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中国地方志学术交流团访问大英图书馆

29.06.2018  16:33

   

2018年6月27日,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方志学术交流团一行6人访问英国大英图书馆,并与大英图书馆中文馆负责人Sara Chiesura、郝丽莲等进行交流座谈。

在座谈中,冀祥德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情况与巨大成就。他说,中国地方志事业已经不是过去的“一本书主义”,而是大力拓展事业发展格局,积极开拓志、鉴、史、馆“四驾马车”并驾齐驱,志、鉴、馆、网、库、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新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数字方志馆的建设。2015年,开始实施“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2017年,进一步推进数字方志馆建设,通过数字方志馆开发全国地方志资源管理系统,把全国的数字化志书、年鉴、地情资料、旧志、史志期刊、音视频、图片等资源集中起来,建设地方志数字资源中心。他希望,通过此次访问,了解大英图书馆对中国地方志的收藏和使用情况,并能与大英图书馆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在文化交流、资源共享、数字化等方面加强合作,拓展交流领域,共同推动中国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实现跨越式发展。座谈双方就地方志收藏、数字方志馆建设与使用的交流与合作交换了意见。

 

冀祥德向中文馆负责人Sara Chiesura赠书

Sara Chiesura为学术交流团介绍中文馆藏情况。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有着超过10万册图书(其中2万册为古籍),2500种期刊和3万件手稿。藏品中最早期的中文资料来自于大英博物馆创立者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的收藏,后又接受数次馈赠,如19世纪初Joseph Fowler与著名传教士之子John Robert Morrison的11500件馈赠。这些中文图书收藏从时间跨度和呈现形式来看有非常大的多样性,比如有最早的甲骨文、手稿、印刷书籍、拓片、地图、卷轴,甚至钱币、信件、海报和绘画。这些收藏无疑给全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提供了非凡而独特的资源。Sara Chiesura向交流团成员展示了大英图书馆的甲骨、《金刚经》《十竹斋书画谱》等藏品。该馆还收藏有一部分中国古代方志,以及一部分新编地方志。

 

参加座谈会部分人员合影

座谈会后,郝丽莲带领学术交流团查找大英图书馆有关地方志馆藏,并通过《英国各图书馆所藏中国地方志总目录》(Chinese Local Histories in British Librariers)一书了解地方志在英国的馆藏情况。该书收录大英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达勒姆大学图书馆、爱丁堡大学图书馆、利兹大学博拉斯顿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东方文献部、伦敦大学图书馆东方与非洲研究院等收藏中国文献的主要藏书单位所藏中国地方志,共计2516种。

在座谈前,大英图书馆国际部特别安排馆员Chrissie Ronalds带领学术交流团参观并介绍了大英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向学术、商业、研究和科学各界提供世界一流的信息服务,其收藏的研究材料在全世界规模最大、题材最全。大英图书馆的收藏迄今有250多年的历史,藏品数量1.5亿多件,涵盖了有记载人类文明的每一个阶段。藏品类型包括书籍、日志、手稿、地图、邮票、音乐、专利、照片、报纸和录音等,涵盖了所有的书面和口头语言。目前,大英图书馆官方网站www.bl.uk的年访问量可达1000万人次,观者可在线阅览多达400万部已数字化的馆藏。

此次中国地方志学术交流团赴欧美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一步增强了与国外地方志收藏、使用机构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了有关国家对地方志在收藏、研究、方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宣传了蓬勃发展的中国地方志事业,弘扬了中国方志文化,扩大了中国方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了中国方志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路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