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七十年 壮美内蒙古 砥砺奋进七十年 财为政本铸辉煌

10.08.2017  11:40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前行,70年沧桑巨变。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开创繁荣富强、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实现了新的突破,人均经济总量更是跃居全国前列。自治区财政奋发有为,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全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民生改善更有保障、民族团结更为紧密、生态环境更显绿色,努力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蒙语意为“红色之城”,是70年前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记者追寻历史的足迹,来到这里。五一北路东侧,一座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庄重,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五一会址”烫金大字在盛夏的阳光下熠熠生辉。70年前决定内蒙古历史命运的“五一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站在这座原址会场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70年前内蒙古各族人民代表骑着骆驼,穿过沙漠,走过草原,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参加大会,仿佛可以听到70年前393位参会代表祝贺自治区成立经久不息的掌声……

 

时光回溯到70年前——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内蒙古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各民族的团结奋斗下,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70年来,伴随自治区奋进的步伐,自治区各级财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力支持打造内蒙古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谱写了一篇篇壮美篇章。

 

 

大发展:翻天覆地的巨变

 

 

历史的波澜壮阔在笔墨间似乎波澜不惊,但却具有彪炳史册的重大意义。1947年2月,在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下,乌兰夫率领一批干部来到王爷庙,筹备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同年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开幕;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之后王爷庙更名为乌兰浩特,这座红色之城从此成为了内蒙古民族解放的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自治革命的摇篮,更被称之为“内蒙古的延安”,红色的圣火在这里代代相传。

 

站在位于乌兰浩特市城区北部的罕山山顶处向南远眺,整座城市的全貌尽收眼底,高楼林立,满目苍翠……乌兰浩特承载着光荣的历史一路走来,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成为兴安盟委、盟行署驻地,从新起点上再出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而内蒙古自治区也正是从这座“红色之城”出发,开启了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征程。

 

 

 

                                                          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

 

70年栉风沐雨,70年沧海桑田。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横跨三北、内联八省区,外接俄蒙,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从空中俯瞰,118.3万平方公里的全域形似一匹腾飞的骏马,亦似一只展翅的雄鹰,55个民族2500多万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努力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巨变。内蒙古以立体空间的交通运输网络连接着世界,现有民用机场24个,公路总里程突破19万公里,高速公路突破6000公里,一级公路突破6600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1.37万公里,居全国首位。已建成30条高速和一级出区通道,94个旗县市区通了高速或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呼和浩特至张家口等3条高速铁路和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呼包集动车组开行,结束了内蒙古没有动车组的历史。开工建设锡盟至山东等4条特高压外送电通道,蒙西电网变电容量突破1亿千伏安。建成黄河防洪一期、海勃湾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4万平方米的仓储空间、1500万吨年吞吐量、区位优越、设施完备的西北地区最大的公铁联运现代物流基地——沙良物流园已经在呼和浩特市建成运营,成为内蒙古面向华北、辐射全国的草原丝路“桥头堡”。

 

 

 

 

                                                                                锡林郭勒风电场

 

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成效显著。苍茫辽阔的内蒙古大地上,铺展着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大山脉,自然风光壮美,生态优势明显,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安全生态屏障正在加速构建。内蒙古在“十二五”时期累计投入546亿元,实施“生态工程”和“区域性绿化工程”,将10.1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森林面积增加到3.8亿亩,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44%。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胡杨林


民生福祉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0.9%,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助学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启动,绘就了牧民美好生活的新画卷。曾经的“蒙古包,勒勒车,马蹬一踩走四方”和“夏日放牧在平川,秋日赶羊上高山,冬春住在山谷间”的情景一去不复返。2009—2010 年,国家财政共安排资金42 亿元,支持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七省(区)定居游牧民16.8 万户、约78.5万人。这项被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固定住所,为游牧民安居乐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配套建设牲畜棚圈(暖棚)、贮草棚,提高了牲畜防灾抗灾能力,减少了牧民因灾损失;随着定居点公共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游牧民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初步解决,为游牧民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

新经济增长势能正在聚集。记者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了解到,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高新产业落户于此,新经济增长极正在积势蓄能,引领着经济转型腾飞。据介绍,和林格尔云计算大数据创客中心采用PPP模式建设运行,占地面积33亩,建筑面积3.9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3.3亿元,集聚区总投资达700多亿元,2016年正式开始运营。目前,已经吸引了一批创业团队入驻,包括我国最大的大数据操作系统厂商国云数据,从事行业信息化咨询、软件开发的科电数据,从事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研发的北斗瀚海科技,为煤炭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平台的内蒙古煤易通科技等近40家创新型企业。在这里,复杂的云计算与海量的大数据一起携手,让距离不再成为产品销售的制约因素,让信息不畅不再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将完美地诠释“互联网+”所释放出的巨大经济潜力。在国云数据的演示大厅里,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乳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情况,伊利、蒙牛、赛科星、圣牧高科、现代牧业等乳企的各类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整合、数据分析等模块进行处理与显示。据介绍,这个乳业大数据平台将建成1个资源数据云和4个核心子平台,将整合权威机构发布的宏观经济、农/乳业、农村、畜牧业、气象等相关数据,并对农/乳业产品种类、空间分布、区域特点、生长周期等影响因子的数据进行跟踪与分析,做出科学预警,同时提供检测查询、产品标准、产品检测指标等信息,建立起全面的企业信用数据库等。

 

 

大跨越:财政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70年以来,随着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全区GDP和人均GDP分别由1947年的5.37亿元和96元增加到2016年的18632.6亿元和74069元,分别增长3469倍和771倍,位居全国第16位和第7位。自治区财政收入规模也随之如同滚雪球一般,从1947年建区时的9万元、1954年突破亿元,1985年突破10亿元,到2002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千亿元,再到2016年的迈入2000亿元大关,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蜕变。这一个个数字背后凝聚着70年来自治区财政人的心血和汗水,蕴含着自治区财政人生财、聚财、用财、理财的大思路与大智慧。

 

聚拢财政收入的源泉,多渠道加强财源建设。2013年以来,在自治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降的大背景下,为确保完成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财政收入任务目标,财政厅党组审时度势提出了“向经济发展要收入,向加强征管要收入,向税收政策要收入”的财源建设思路,收到了明显成效。提请自治区政府制定并发布了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了由财政、国税、地税、公安、工商和银行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综合治税联席会议制度,多层次、全方位做好综合治税工作,形成了以“政府领导、财税主管、部门协作、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治税管理体系,破解了税收征管中信息不对称的瓶颈问题。同时提出开发和建设全区综合治税网络信息共享系统,建立涉税信息综合资料数据库,完善综合治税信息业务处理能力,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使税务机关迅速获取和掌握涉税信息,实现源头控管。报请国家批准恢复征收油气企业生产建设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推动各盟市对设立工矿区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提高林草地耕地占用税适用税额标准等,增加了税基。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财政管理水平实现新跨越。2013年以来,全区各级财政紧紧围绕预算管理、税收制度、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三大任务,累计完成包括全面推开营改增、预决算公开等在内的牵头改革任务67项,自选改革任务24项,形成各类改革成果109项。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逐步实现从“一个账本”到“四个账本”,并加大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力度,完善了政府预算体系。建立了全流程动态监管机制,不断强化风险预警,增强了收支计划性和约束力。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自治区财政厅先后制定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4—2016)、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等10余个相关制度,搭建起了“广覆盖、多层次、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2015年,初步建成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专家库和第三方机构库,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以弥补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不足,提高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利于形成内外部评价相互补充,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受托第三方机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机制。念好财政资金的“紧箍咒”,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自治区财政厅党组创造性地将内部控制、巡视工作、绩效评价、投资评审与财政监督工作有机结合,大力推动财政监督由事后向事前事中、由重外部向重内部、由侧重合规性向侧重绩效性、由重下级向重本级转变,使财政监督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完善县级和苏木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按照现行“分县测算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求,分别核定缺口县和缺口额,分别计算奖补”的办法,先后完善了自治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转移支付办法,建立健全县级财力基本保障机制。县级基本财力奖补资金由2010年的20.92亿元增加到57.6亿元,增加了1.75倍,进一步增强了财政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2013年,自治区财政下达专项资金41378万元,推进苏木乡镇财政重建,逐步构建“职责明确、保障有效、管理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苏木镇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力地推进了苏木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为财政改革顺利推进、加强财政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是建成了覆盖全区四级财政的财政专网;

二是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总会计账务、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财政补贴“一卡通”管理及行政办公等各个环节,全区财政业务实现网上办理;

三是制定了《内蒙古财政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并稳步推进,推动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财政业务主要环节相互衔接、过程动态管理,促进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

四是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对财政专网网络平台及重要信息系统进行了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和整改工作,防御网络、系统和数据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自治区财政厅围绕信息化服务财政改革和发展大局,按照“纵横交错、内外结合、见事见人、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建设思路,着力加强信息化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夯实现代国家治理的财政管理基础等方面的应用,使信息化成为财政改革举措落地、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精准治理显著提升的重要保障和驱动力量。创新投融资机制,助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在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由自治区财政厅牵头建立了自治区本级单位各部门间PPP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并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投融资管理中心),与公共投资处合署办公,统筹开展政府投融资工作,着力打造“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的模式。各盟市、旗县财政局比照财政厅的做法,调整内部机构,专人专职推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截至2016年底,全区进入PPP综合信息平台系统项目690个,涉及18个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总投资5149亿元。入库项目中,国家级示范项目9个,总投资近500亿元,自治区推介项目174个,总投资 1582亿元,盟市以下入库项目507个,总投资 3067亿元,涉及20多个公共服务领域,行业主要集中在市政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及交通运输等领域,并在国家鼓励引入社会资本的教育、科技、林业、能源等重点领域项目有了突破。同时,充分运用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支持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嘎查村街巷硬化等普通公路建设和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等重大公益性项目建设。2016年,自治区共发行新增债券286.5亿元,主要用于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普通公路建设发展等重点民生工程公益性项目支出,较好地发挥了债券资金的杠杆作用,扩大了有效投资,增加了公共服务供给。

 

 

大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财政蛋糕”既要做大,更要分好,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用到“刀刃”上,真正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资金需求。70年来,随着自治区财力的逐步增强和中央财政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的照顾扶持,自治区财政可用资金不断增加,财政支出亦大幅度增长。1947年,全区财政支出为39万元, 1988年全区财政支出为51亿元,首次突破50亿元,1995年则登上了100亿元高峰,2007年和2010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攀升到了千亿元和两千亿元高峰,2012年,首次突破3000亿元,2016年则增加到4526.3亿元,比1947年增长116万倍。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财政始终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要求,集中60%以上的财力加大民生投入,累计支出10588.1亿元,民生支出年均增速达到7%,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平均增速。先后下达财政预算资金413.4亿元,发放国开行贷款259亿元,促进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45.2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其中包头北梁重点棚户区改造任务圆满完成,赤峰铁南、阿尔山棚户区改造顺利进行;累计安排就业支出106.9亿元,年均增长8.6%,着力支持创业就业工程,促进新增就业134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1299万人次;先后投入扶贫资金162.8亿元,大力支持扶贫攻坚工程,促使18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5%以上……真真切切地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阿尔山,在蒙古语中是“热的圣水”之意,是一座依林而建因水得名的美丽小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兴安盟西北端。因地处兴安岭深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直是我国东北重要的木材供应地,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林区经济转型和全面禁伐,这个老国有林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大面积林业棚户区的存在更是成为制约阿尔山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群众幸福指数的不利因素。据统计,阿尔山市辖区内共有棚户区总面积110万平方米17000户。自2009年起,阿尔山棚户区改造工程拉开帷幕,截止到2013年末,已经完成棚户区改造48万平方米7300户。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阿尔山市,看望生活在林业棚户区的群众,深切叮嘱市委政府一定要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为此,阿尔山市本着政府主导、地企联手、市场化运作、一体化推进的总体原则,按照拆旧建新,就地安置,新建、保留、改造相结合和盘活存量、现房安置的思路,全力推进棚户区搬迁改造。

 

在棚改工作中,阿尔山市发扬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举全市之力推动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深入实施,全市共抽调700余名干部与包片居民代表组成25个党支部,成立了177个征收组,10个攻坚组和2个区域征收组开展征收工作,深入居民家中做政策解读、思想疏导,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制定出台了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棚户区改造被征收户的医保、社保、就业和低保特殊扶持政策,将征收补偿标准和搬迁奖金标准在原基础上提高了20%,做到照顾多数并兼顾公平。解决资金问题,是棚户区改造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多渠道的融资模式,是破解棚改资金难题的有效方法。阿尔山市一方面努力争取上级特别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土地的市场化运作,争取内蒙古银行、包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扶持,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有效破解了棚改资金瓶颈。

 

走进已经入住的天池花园小区,十几栋红墙灰顶的多层楼房映衬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清新亮丽。健身小广场上,爷爷奶奶们有的在唠嗑聊天,有的在锻炼身体,孩子们开心地嬉戏玩耍着。

 

阿尔山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天池花园小区


阿尔山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阿尔山时曾说,阿尔山的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阿尔山的旅游一定火起来。为帮助棚改搬迁后群众的生活就业问题,阿尔山市引导群众积极投身旅游业等主导产业进行创业就业,通过技术引导、资金帮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有能力及创业意愿的群众,在特色种养业、服务业、物流业等旅游关联产业中施展才干。目前移民新村、林俗村、养殖园区、种植基地等一批围绕产业发展建设的项目已经建成。

 

 

大情怀:财政铁军  薪火相传

 

 

70年来,内蒙古财政改革发展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实现一个又一个新跨越,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在70年漫漫长征路上,在财政事业发展的功劳簿上,以特木尔巴根、靳崇智、都固尔扎布、林蔚然、金墨言、张济民、侯正邦、吕林、周君球、李欣泉、包文发、范游恺、符太增、王玉明、常军政、张华、张磊为班长的17任厅领导班子,无论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增产节约,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还是从50年代初的坚持综合平衡、促进发展,到70年代的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量力而行、勤俭节约,到90年代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再到做大蛋糕为民理财,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再到全面完成财政收支任务、全面完成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和从严治党、全面争取中央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都为财政改革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带领着财政事业走向辉煌。

  造就一支过硬、优秀的财政队伍,既需要精神的传承和滋养,也需要制度和机制的不断打造和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提出要大力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此,财政厅党组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制定了“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对近三年全厅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工作作出了全面规划部署,通过选贤任能、加大干部培训和挂职锻炼力度等,多途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扎紧权力运行篱笆。自2015年起,自治区财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防控行政与廉政风险,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结合实际,通过明确内控目标、周密安排部署、突出自身特色等措施创造性开展内控工作,增强了自身“免疫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责任到人,搭好“舞台”唱大戏。成立了由厅党组书记、厅长任主任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各处室、单位设置内控管理岗和内控管理联络员,将内部控制工作责任细化到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建章立制,财政内控制度先行。为做好财政内控工作,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划分为基本制度、专项内部控制办法和各处室、单位内部控制操作规程三个层次。自治区财政建立起了1个基本制度+7个专项内部控制办法+30个处室、单位操作规程的内部控制机制,真正做到了对财政工作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三是全面覆盖,内控“触角”向基层延伸。自治区财政厅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各盟市、旗县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对工作基础较好的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财政厅要求其先行先试,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同时,财政厅要求各盟市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建立内控管理构架,建立完善不同层级的内部控制制度,突出节点控制,体现制衡理念,强化内控结果的运用,防范各种风险。

  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抓好党建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财政厅牢牢把握服务中心工作、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两大任务,紧紧围绕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工作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推动财政事业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加强组织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大思路:改革路上再铸辉煌

 

 

回首过往,内蒙古财政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载入史册;展望未来,内蒙古财政砥砺奋进,依然任重道远。

 

在“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完成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党中央对内蒙古发展战略定位、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的历史重担,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将面对更多严峻的挑战。内蒙古财政将坚持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社会领域投入,初步实现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完善体制机制为目标,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以提高财政绩效为落脚点,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进一步改革完善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立足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这个新契机和新起点,围绕“十三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必将谱写出更加壮美、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原载《中国财政》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