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怎么了?怎么办?三问内蒙古国企改革

25.11.2014  18:20

发展,总是与改革的命运紧密相关。

年轮的指针指向2014年冬,内蒙古国企改革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两个时段渐次清晰:

1978—2014,与改革开放同步的内蒙古国企改革走过36个春秋;

2013—2014,在“8337”发展思路与全面深化改革理念引领下,内蒙古国企风雨无阻、扬帆奋进。

从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个交互重叠的国企发展时段,是以“改革”命名的光辉岁月。

抚今追昔,站在打造经济发展亮丽风景线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潮头展望未来,全球经济低迷形势下的我区国企需要直面三大课题:

国企怎么样?

国企怎么了?

国企怎么办?

探究问号背后的答案,我们在感动中品味,在领悟中掩卷沉思……

国企怎么了?

30多天后,2015年的钟声就要敲响。

内蒙古国企,已站在一个攸关成败的十字路口。

为什么?

因为,置身“后危机时代”的内蒙古国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认真审视自己。

不仅要审视自己“有什么”,更要审视自己“缺什么”。

不仅要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更要审视自己面临的改革挑战。

尽管我区国企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改革发展成就,但无论从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看,还是从自身面临的困难看,都不容我们在改革中有丝毫懈怠!”不久前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自治区领导语重心长地告诫诸位国企老板。

形势”与“困难”二词,重逾千钧。

严峻复杂的形势”是指:

世界经济的低迷徘徊加剧了能源原材料市场“缩水”,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危机四伏的全球经济与国内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碰头”,让身处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身处转型发展、结构调整风口浪尖的内蒙古国企,在外需疲软、内需动力不足的轨道上步履维艰;

……

自身面临的困难”是指:

在今年区内国企重点投资领域,钢铁、煤炭等主要工业品量价齐跌,能源、冶金等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收窄;

区直12户国企中,因产能过剩导致的发展之痛一览无余——5户国企销售收入出现下降态势,个别企业销售收入降幅接近30%;

区内国企利润空间收窄,有的甚至出现亏损,仅区直国企就有5户出现亏损,个别国企半年内累计亏损额超过亿元以上。

内蒙古国企怎么了?

为什么会这样?

同东南沿海省区外向型经济不同,内蒙古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外向依赖度并不高。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我区国企会在这场名为“后危机时代”的考验中倍受煎熬?

问题出在发展方式上。

多年来,我区国企投资重点几乎都集中在能源原材料领域,产业发展的粗放型、低端化特征明显,而正在投资或已然投产的新兴产业还未形成规模化产能。

多年来,我区国企创新能力总体不足,重点依靠资源投入来赚取低端产业利润,“经济脊梁”的光环掩饰不住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的尴尬。

在避无可避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中,身负发展方式“硬伤”的国企更容易受到伤害。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需市场开拓不够,财富增长结构不优,这就是我区不少国企在发展方式上的劣势。”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东梅说。

显然,这样的发展方式,是我区国企遭遇生存尴尬的致命原因。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这种趋势让世界各国提前进入产业结构大调整阶段,低端产业必将在新一轮产业大洗牌中饱受打击。”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朱晓俊认为。

勇气与担当,催生发展动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发展困境,内蒙古的选择放眼长远:

必须适应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必须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贯彻落实到国企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改革与创新,铸就发展基石。

梳理内蒙古国企遭遇生存困境的点点滴滴,我们需要明白的道理呼之欲出:

没有一劳永逸的发展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内蒙古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国企怎么样?

经济脊梁。

经济支柱。

……

经过36年的改革洗礼,当上述荣誉和光环依然罩在今天的内蒙古国企头上时,问心无愧的我区国企已成为“8337”发展思路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忠实践行者。

改革新元年,翻开我区“国企改革创新发展年志”,你会掂出上述光环与荣誉的沉甸甸分量:

稀土钢高档板材生产线的正式投产运营,标志着内蒙古国企钢铁生产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产、供、销、研、用”一体化联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问世,成为内蒙古国企问鼎经济转型的“撒手锏”;

清洁电网和效益型、服务型、智能化电网”之战略改革目标的确立,成为内蒙古国企打造“责任蒙电”品牌的最大亮点;

由“输出木材”到“输出绿色”的华丽转身,让内蒙古林区国企完成了产业升级转型,大兴安岭林区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度假基地;

凭着我区国企拥有的自主产权技术,内蒙古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型汽车制造基地,产品远销周边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凭着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勇气,在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产权交易、融资担保等领域,内蒙古国企正在建成封闭运行的全产业链;

……

改革决定命运,创新才有希望。

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推行,为内蒙古国有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开辟出无比广阔的前景:

目前,占企业户数不到10%的全区国企,却创造了40%的GDP,为内蒙古实现稳增长立下了赫赫战功;

国企工业利润占到全区工业利润总额的30%以上,为内蒙古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树起一面旗帜;

全区国企产业转型投资额占到全区投资总额的30%以上,为内蒙古扩大有效需求保增长树起一座风向标;

……

内蒙古社科院专家指出:

在经济形势如此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我区国企依然能坚挺在改革创新最前沿,实属不易!

规模以上国企由几千户‘瘦身’到几百户的情况下,内蒙古国企依然能成为稳增长之中流砥柱,真的无愧于‘经济脊梁’这一称号!

顺应潮流,方能开启改革征程。

我区国企的改革创新动力,源于内蒙古高屋建瓴的现实忧患与发展部署:

要按照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强化监管。

要围绕投资决策、资本运营、产权交易、销售采购等企业经营管理关键环节,加强国有企业风险防范。

放眼未来,才能担起历史使命。

内蒙古国企的崛起,源于全区国有骨干企业站位高远而又无比坚定的产业转型:

冶金领域,内蒙古国企研发出功能性合金、特钢、稀土钢等一批站在世界前沿的产品,为我区打造“百年老店”企业推开了希望之门;

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领域,内蒙古国企已是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煤制油、煤制气等产业阵营的领跑者;

新兴产业领域,我区国企的稀土、煤电下游深加工产品已被广泛用于医疗、航空等60多个行业,填补了10多项国际市场空白;

……

国企怎么办?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非比寻常。

这是一个充满改革色彩的时代。

这个时代,内蒙古国企已置身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大潮。

这个时代,一场抢夺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改革创新“擂台赛”已然启幕。

从国内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产业转型进入繁盛期,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圈内,诸多省区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国际看,欧盟已投资数千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美国提高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构建“美国未来”,英国着眼低碳经济重塑“先行工业化大国”形象……

人们清楚,这样的变革与转型,是世界经济进入产业结构 深度 调整期的信号,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企业力量、地区力量、国家力量对比,全球经济版图也将因此改写。

这样的变革与转型,让内蒙古国企与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内蒙古国企怎么办?

身处这样的时代,内蒙古国企唯改革创新才能转变发展方式,唯转方式才能突破瓶颈重获新生。”多年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内蒙古高级统计师张晶说。

改革,就是涅槃重生。

能否重获新生,首先取决于对机遇的把握。”付东梅说。

而机遇就在眼前:

国家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微刺激”政策,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我区国企改革创新迎来新的政策春风;

西部大开发进入产业升级阶段,国内外投资者纷纷在西部寻找合作伙伴谋求大展宏图,我区国企借助优质资本实现“产业战略联姻”的时机已成熟;

中原崛起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区国企的清洁能源产品全面打入环渤海地区乃至国内市场创造了条件;

……

经济发展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

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永远是智者的抉择。

在国企改革创新发展中,就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治区党委提出要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有企业应有所作为。

而为了实现“有所作为”,内蒙古的选择充满了改革智慧:

坚决防止不敢为、不作为,在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链条部署创新链条,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尽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大力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区内国企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深入研究国企面临的各种风险之趋势演变,针对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遏制效益下滑;

……

——这是推动国企改革创新发展的内蒙古宣言。

发展召唤改革,改革才能自强。

为了实现“有所作为”,内蒙古向区内国有企业发出动员令:

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国有企业、国有经济转型发展!

改革推动转型,转型昭示未来。

沿着“动员令”确定的国企改革转型路线图,我们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

只要以开拓创新的勇气推进改革、促进转型,内蒙古国企必将再次谱写属于自己的荣光!

【说产经】 国企改革必须适应新常态

改革之途,艰难曲折;发展之路,永无止境。

今天的内蒙古国企,正置身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内蒙古国企之所以遭遇生存发展困难,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结果。

而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走向。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后劲得到最大限度释放,资源环境压力开始加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并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为此,中国经济必然要从结构粗放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面临压力转向面对多重挑战、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增长,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故,内蒙古国企必须适应新常态,才能求得生存发展。

新常态阶段,资源集约利用已成发展主流,曾经依靠资源型产业低端发展的大多数内蒙古国企,必须在深化改革中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

新常态阶段,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增效靠的不是降低人力成本,而是提高生产效率,我区国企在深化改革中必须适应这样的发展走势。

新常态阶段,创新驱动已成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胜负手”,不创新寸步难行,我区国企在深化改革中必须顺应这样的发展大势。

新常态阶段,必须注重“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开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新局面,大量集中在能源、资源开发领域的我区国企,必须在深化改革中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

新常态阶段,必须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这是实现转型的主攻方向——多年来,增长点不多的我区国企,必须在“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理念引领下,按照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中实现产业转型上的重点突破。

新常态下,投资需求在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消费需求将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我区国企长期依赖投资保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受到冲击,而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开发引领潮流的终端消费产品已经成为主流——处于改革攻坚期的我区国企,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走势。

适应新常态,是我区国企改革必修课。

概而言之:新常态下,先进的产能、先进的生产力将不断催生与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并退出历史舞台,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适应这个新常态与发展走势,我区国企就能走出困境、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