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灌溉走进河套灌区

21.06.2018  01:33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20日电(记者魏婧宇、哈丽娜)河套灌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灌区,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黄河水通过大大小小七级渠道流淌到田间灌溉。近年来,智能灌溉技术走进河套灌区,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家住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的武永亮是村里的渠长,以往每到灌溉时节,他要根据村民的用水需求开关水闸,常常连续好几天彻夜不眠地守在水闸旁。

    然而从去年开始,武永亮不再需要彻夜守着水闸,甚至白天也只是在耕种之余到水渠边看看。他生活的变化,开始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科技文化处新研发的“测控一体智能化配水及水费计收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当地的应用。

    6月的一天,武永亮头顶烈日在田间耕作。耕作间隙,他坐在田埂上,一边休息一边掏出手机,打开一个名为“用水信息智能终端”的APP。进入“地块设置”栏目,在这里可以看到村里土地的平面图,其中有好多地块被标注为红色。“凡标注红色的地块都已经完成灌溉了,我根据灌溉进度,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可以启闭闸门,不用一直守在水闸旁边了。”武永亮惬意地说。

    与智能控制系统相连接的,还有埋在田间的探测仪器,它们实时测量着土壤的成分、含盐量、含水量,以此计算出土壤的需水量。据该项目研发技术骨干、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高级工程师张晓红介绍说:“这套测控一体智能化配水技术改变传统的经验型灌溉制度,以农作物生长需要的适宜水分为调控阈值,实现智能化灌溉。智能化配水技术还配套了水费计收信息化系统,通过信息编码和灌溉自主申报,可以将用水量精确到每一个农户,并自动结算水费。

    据了解,“测控一体智能化配水及水费计收信息化解决方案”源于张晓红所在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河套灌区农业精准化配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该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磴口县坝楞村是“河套灌区农业精准化配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核心试验区,谈起这项智能灌溉技术,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村民杨永忠深有体会地说:“以往大水漫灌,既浪费水,又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我们用了新的精量化灌溉系统后,可以控制灌溉水量和时长,控制土地盐碱化。

    杨永忠有10亩耕地,种了小麦、玉米、葵花等作物,不同作物的灌溉时间是不一样的。“小麦要在生长早期灌溉,玉米需要在中后期加大灌溉,以前灌溉比较粗放,来了水就一起浇,也不管作物到没到灌溉期。”杨永忠说,现在他们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情况,调整灌溉顺序,达到了精细化耕作。目前,坝楞村有38户村民的441亩耕地采用了精量化配水系统,田间节水率达30.2%,作物增产10.8%。

    使用智能灌溉技术还大大节省劳动力,缓解了用水矛盾。杨永忠说:“我们村的农民用水协会人员比以前减少了一半,村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用多少水,缴多少费明明白白,大家亲自参与用水管理、监督用水情况,过去经常发生的用水纠纷十年来没有发生一次。

    “精细化的农业,必须从精细化的灌溉开始。精细化的灌溉必须从便捷、降本、增效着手。”张晓红说。农业精准化配水集成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控制成本,保证农民能够用得起、用得上,目前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正在全灌区进行推广。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