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方法
[ 导读 ]城市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我国,民族工作就是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工作,就是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而开展的工作。
城市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我国,民族工作就是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工作,就是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而开展的工作。
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藏、达斡尔、鄂温克等多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城市。一些社区,少数民族占一半左右,如何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城市少数民族工作,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智慧。
走进回民区中山西路办事处吕祖庙社区,由于地处繁华商业街区,社区道路显得狭窄,但却干净整洁,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社区民族团结文化墙上鲜活明亮的各民族壁画。
进入社区服务大厅,和其他社区不同的是,在民政、社保等服务窗口中,多了一块“民族宗教工作”的标牌,标牌的背后,蕴含着一项专门针对辖区少数民族居民推出的特色服务。
“我们社区约一万人口,回族占总人口的近40%,所以我们专门设立了‘民族宗教工作’窗口,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吕祖庙街社区居委会主任胡杰告诉记者,每年都有回族群众去麦加朝觐,需要填表、政审等,所以社区专门开辟窗口来为居民服务。在特色窗口服务极大方便居民的同时,吕祖庙社区还开展了一项活动也格外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那就是每周一次的民族团结大讲堂,通过大讲堂,居民们能够了解很多民俗民风、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生活方式与健康等。
娜美拉是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到吕祖庙社区作志愿者,作为主研民俗民风专业的研究生,她成为民族团结大讲堂的固定老师。“有时我们还特邀阿訇来大讲堂讲解回族的风俗、饮食、生活习惯等。”
就业是民生之本,去年吕祖庙社区还积极寻求与博克达公司等劳务公司合作,为辖区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
与吕祖庙社区一样,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兴康社区也在办事大厅设置了一个专门服务少数民族的窗口,所不同的是,这里针对辖区蒙古族居民较多的实际,安排了可以进行蒙古语会话的志愿者提供特色服务。“有些蒙古族居民汉语说的不是很流利,我们在窗口专门安排了蒙汉语兼通的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帮助他们翻译、填表和讲解等。”兴康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向勇介绍说,兴康社区正在全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社区,社区内的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6%,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记者在兴康社区看到,无论是院墙还是门楼,或是墙上粘贴的宣传信息栏,到处充满了蒙古民族元素。
玉泉区兴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区是呼市著名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武荷香让清泉街社区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前列,民族工作也不例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清泉街社区有蒙、回、满、藏、维吾尔、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9个民族成分832人,社区专门设置一名工作人员接待辖区少数民族群众,86名少数民族志愿者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
“社区通过开展民族知识读书节、民族知识故事会、民族知识演讲、民族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使社区群众牢固树立团结、和谐、稳定、发展的理念,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武荷香告诉记者,社区坚持充分利用直接面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有利条件,积极打造社区服务少数民族、活跃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畅通少数民族利益诉求渠道的平台,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排忧解难。社区还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民族事务调解委员会”等,基本实现了“群众情况反映在楼院,问题解决在小区,人员稳定在社区”的工作目标,充分维护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共同建设文明、和谐、平安社区。
当前,民族分布和民族交往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少数民族人口大面积向城市流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而城市民族工作的主要对象依托社区。为了把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多项内容整合在社区,今年我市确定了吕祖庙社区、兴康社区、清泉街社区、团结小区为少数民族特色示范社区,通过示范,进一步摸索出符合我市市情的城市民族工作方法,通过加强社区民族工作,做到城市民族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
[责任编辑:赵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