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技:内蒙古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密码

25.11.2014  13:45

      在祖国正北方,内蒙古拥有森林、 草原 、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是人们向往的胜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全区各族人民在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在实施“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战略中,王建军不忘匹夫之责,他潜心生态 科技 研发,拥有20项发明和实用新型技术国家专利,用生态工程绿化技术助力美丽与发展双赢,为建设美丽内蒙古贡献力量。

      来自大自然的灵感

      屈指一算,王建军已经有14年生态环境治理的经历。他是龙鳞·生态工程绿化技术的研发者、践行者和倡导者。

      王建军的家乡在乌拉特草原上。“可以说,我从学生时代到现在,一直没有脱离生态保护战线……”王建军呵呵一笑,他 读书 是在农牧学校,工作是在畜牧局、科技局,下海是从事生态治理工程。

      我们生活在一个阵痛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撞击着脆弱的生态神经,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王建军时常陷入深深的思考:“如何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给子孙留下一笔生态遗产?如何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王建军是一个有心人!前些年,他与友人一起前往湖南郴州国家级地质公园游玩。当大家沉醉于美轮美奂的景色时,王建军却被溶洞“水滴石穿”的景象震惊了:溶洞湿润,凝聚成水滴跌落,千百年的撞击,石板形成盆状的凹槽,蓄积着水。石板层层延伸,皆被“水滴石穿”,因落差犹如天然梯田……

      “这不就是天然的生态护坡技术吗?”王建军怦然心动,他兴奋地举起相机,拍下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王建军日夜钻研,并赶制出模具。他跑到沙梁村,在蔬菜大棚的土墙上进行实验。经过反复上百次的试验,王建军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取得初步成功!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生物群落原理和工程力学原理,采用特制模板在边坡上现场浇筑护坡网格,坡内加设锚杆,形成整齐一致的鱼鳞坑型立体网格系统稳定坡面,并在网格内种植抗逆性植物,达到边坡防护、蓄积雨水、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的新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王建军说。

      为了推广生态工程绿化技术,王建军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山水绿景生态建设有限公司。仅半年时间,公司被自治区科技厅命名为民营科技企业。“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主要用于公路、铁路、矿山、山体、河道、湖岸、渠坝和城市边坡的生态防护、植被修复,可以有效防止区域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王建军说。

      王建军信心十足,并在乌海千里山工业园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绿化、乌海巴音赛河岸坡生态防护、景观绿化、伊泰集团办公区边坡绿化、神东煤炭集团公路边坡绿化、北京延庆水土保持科技园等工程中一展身手。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被纳入水利部中国水土保持科普基地进行研究示范,并列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编发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指南》,同时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在边坡生态防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领域是一项原创专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贺康宁眼里,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是生态修复工程的先驱性产品,并建议“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质结构和生态治理现状,因地制宜研发系列产品”。

      致力于“海绵城市”建设

 

      王建军向劳赫皮特讲解生态工程技术

      远古,人们从大自然中而来,围城而居。现今,人们从城市中蜗居,向往大自然。现实中,我们放飞的梦想总有羁绊——川流不息的车辆,停车位争夺着最后一片绿地;浪漫休闲的脚步,体验着水泥地砖的坚硬;不速而至的倾盆大雨,城市汪洋困阻出行的脚步……

      2014年10月18日,在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掷地有声:“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既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又补充地下水,一举多得。”国家在多部法规里也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增加绿地、沙石地面、可渗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对雨水的滞渗能力,利用建筑物、停车场、广场、道路等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提高城镇内涝防治能力。

      王建军研发的生态植草地坪技术,正顺应了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发展趋势!

      “生态植草地坪是一种无垫层透水生态植草地坪,在需要大面积硬化的铺面上创造植物可以扎根生长的土壤环境,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让硬化铺面达到绿化效果。”王建军说,“生态植草地坪广泛应用于停车场、车行道、人行道、消防通道、休闲广场、路肩等地段。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购买一辆爱车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随之而来的,是小区停车位的紧张,出现车位争绿的现象。

      “我们研发的生态植草地坪技术,使人们理想中的绿荫停车场成为现实,使停车场兼具绿化功能,消除了绿化与硬化的矛盾。”王建军说,“生态植草地坪整体性结构稳定,承载力经国家质监部门检测可达20~60吨,满足消防车、小型货车等车辆的停车、行车要求。

      业界人士分析认为,生态植草地坪技术比欧美国家的植草地坪技术有显著的进步,可有效提高城市绿地率。

      王建军并没有停止生态植草地坪创新研发的脚步。“我们现在正研究利用建筑垃圾做垫层的生态植草地坪,并取得初步成果。这项技术不仅变废为宝,更能达到绿地蓄水的效果。”王建军说。

      “给我触动最大的就是生态植草地坪技术,利用建筑垃圾做垫层,这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很好地解决大中城市的内涝困扰,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意义和前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赵廷宁表示,“我们准备派出专家小组和山水绿景合作,进一步对生态植草地坪技术进行研发。

      “山水绿景的生态工程绿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我们希望加强技术合作,在北京等地推广生态植草地坪等技术。”北京林丰源生态公司总经理聂森表示。目前,王建军与北京、上海等地合作伙伴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城市携手……

      核心技术走出 草原

      目前,在生态护坡技术、生态植草地坪技术、垂直绿化、种植器具等领域,王建军已经被授权拥有4项发明和16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还有3项发明专利正在实质审查中。另外,他在干旱地区免维护植树、冻结滞水冷凝水植树应用、节水草坪、生物护坡、蓄水路肩等方面,正在申报国家专利的技术有近30项。王建军还被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聘请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当选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程绿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建军多次前往德国、奥地利、美国,考察利用绿化地形组织排水、煤矿植被恢复、泥石流防治、垂直绿化等项目,并进行国际交流合作。

      2014年7月25日,劳赫皮特来到呼和浩特,他是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土壤生物与景观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劳赫皮特此行,是来与山水绿景进行生态修复技术交流合作的。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人们走进内蒙古山水绿景生态工程研究院的研究基地,立即被生态植草地坪深深吸引:原来路面是可以长草的!劳赫皮特和专家学者纷纷走上生态植草地坪,感受漫步绿色之中的惬意……

      在一个土坡上,鱼鳞坑错落有致,坑内的紫叶矮樱、丁香、沙地柏等植物长得郁郁葱葱。这里展示的是山水绿景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技术——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

      一堵长满了绿意盎然灌木的“围墙”,吸引了专家学者的目光。这里展示的是立体绿化技术。

      “立体绿化技术主要应用于墙体、屋面、阳台、桥体、公交站点、停车场的绿化,让人们亲近自然的梦想近在咫尺,举手可触。”王建军说。

      劳赫皮特忍不住跑上前,与“围墙”合影……

      在山水绿景生态工程技术研讨会上,内蒙古山水绿景生态工程研究院与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土壤生物与景观建设研究院签订了《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国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建立起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进矿山灾害生态治理、山地环境生态恢复、生态绿化等方面的研究合作。

      劳赫皮特还代表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向内蒙古山水绿景生态工程研究院捐赠1万欧元,用于生态工程研究试验仪器的购置。

      在乌海千里山工业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两旁叠翠的边坡。这里是山水绿景公路边坡生态绿化的样板工程。边坡上,鱼鳞坑里种植着沙地柏、德景天、八宝景天、金叶莸、马兰等植物。万绿丛中,朵朵鲜花随风摇曳。劳赫皮特爬上绿坡,俯身察看,并不停地拍照……

      “这里的公路边坡超过了40度,进行这种加固措施很重要。工程对边坡起到了加固的作用,同时植物长势很好,也很美,它们的根系同样起到了加固边坡的作用。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非常好,起到了工程防护和生态绿化双重作用。”劳赫皮特说。

      在乌海市巴音赛河畔,鱼鳞坑里挤满了旺盛的沙地柏、千屈菜、菖蒲、芦苇。千屈菜一串串紫红的花朵开得正艳……2013年4月18日,在水利部 科技 推广中心、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举办的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设计大赛上,王建军主持的乌海乌达区巴音赛河河道景观设计荣获三等奖。

      “我认为采用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对河道边坡进行绿化,既有工程效果,又有生态效果,而且还有防洪功能。”劳赫皮特说,“共同的生态理念让我和王建军先生走在了一起,他的生态理念是非常现实和超前的。生态恢复是非常紧迫的全球问题,我们在学术和技术上的交流,有益于奥中土壤生物工程以及生态修复研究领域的进步。我们共同的研究成果,将走进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的课堂,开拓学生的生态修复理念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