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内蒙古:文化繁荣标注惠民乐民新高度

26.07.2017  13:21

   核心提示: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发展带来大繁荣,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亮丽内蒙古的一张闪亮名片。

   自治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让农牧民真真切切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 内蒙古在文化民生领域“做加法”,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目标,提高服务效能,呼应并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自治区保护传承好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品牌提质创新,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增添软实力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治区实施民族文化强区战略,壮大市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推动文化融合为着力点,通过挖掘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内蒙古图书馆开展的“彩云服务”实现图书馆新购图书100%的流通率,去年荣获“美国图书馆主席国际创新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尚属首创。这项服务已经引来发达国家效仿,这是内蒙古给世界的智慧贡献,也赢得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喝彩。

  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跨度2400公里,横跨29个经度,如何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农牧民家门口?文化事业和产业基础薄弱,如何做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如何创新发展草原文化?内蒙古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精彩呈现,给世人作出响亮的回答。

  服务,折射于一个能把数字文化送进蒙古包的“小盒子”。2014年,包头市达茂旗图书馆馆长薛刚在全区率先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成为自治区首批试点。如今,全区200余万农牧民可以足不出户下载蒙汉双语的互联网资源。牧民们用手机拍下信号转换的“小盒子”,把照片晒在朋友圈里。内蒙古的老百姓可以自豪“”出来的,不光有文化硬件设施,更有每年93个各级院团组织的1.2万场惠民演出,具有普惠性的1000多项品牌文化活动。从城市到牧区,从公共文化的均等化到标准化,内蒙古答好了一道公共文化服务的多选题。

  创新,凝聚在一部国内首创大型马文化全景式综艺演出上。《千古马颂》综合运用民族马术、马背杂技,集中了蒙古族歌舞等优秀文化元素。这部自治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3年来累计演出136场,观众近20万人次。《千古马颂》的成功,也是自治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源自传承、出自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自治区相继出台了14个政策性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04年以来,全区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6%,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同期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发展,为了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对文化事业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十二五”时期全区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拨款共计111.46亿元。

  改革,蕴含在一个因煤而生却有10万人写书法的城市。乌达区73岁的周宝玉是个资深书法爱好者,他每天在爱民佳苑社区书法室练习书法。这座城市常年有10万书法练习者,共有11个中小学校场馆实现向社会错时开放,80所社区(村)活动中心实时开放。内蒙古文化体制改革,正在从量的积累中酝酿质的转变,多项具体改革从相加迈入相融阶段,在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文化市场活力全面释放: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为社区居民打造“10分钟文化圈”,包头市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制定了41个顶层设计制度文件,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0亿元。赤峰市全市2089个嘎查村,共建文体广场2928个。自治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1个盟市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或管理办法,有17个旗县在2016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了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内蒙古加快文化强区建设带来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最终目的落脚在惠民,草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果满溢,大大提升农牧民幸福生活的获得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赵丹)

我区面向全国征集2017年度优秀舞台剧本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厅
蒙古族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新风貌走向未来
  新华社记者 李仁虎 殷耀 勿日汗   在Nmgcb.Com.Cn
守望好内蒙古这片草原热土
  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绵延2400公里,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