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张志华副院长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接受媒体采访

19.05.2016  16:21

我院张志华副院长参加

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

博览交易会并接受媒体采访

  2016年5月12日,我院张志华副院长作为内蒙古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深圳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内蒙古有23家文化企业参展。本届博览会精彩纷呈、亮点倍出,国家战略、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的进一步彰显以及质量为先、内涵为重发展理念和方向的提出与实践探索都令人耳目一新。

  一是文化因交流而丰富,文明因交融而多彩。本届博览会更加突出“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以文博会为纽带,“一带一路”风情在这里融会互通,写下新的文化包容、文明交流故事。二是文化新业态因融合催生,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因融合提升。文化+概念成为此届博览会的一大热词,出现在文化主展馆的146家跨界文化企业彰显着浓郁的融合跨界特色,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跨界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倍增。本届博览会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和交易量,而将创新驱动作为文化创意的活力源泉,坚持走内涵发展和质量型提升的道路,不断增强产业的可持续性和国际竞争力,引导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会议期间,张志华副院长接受了内蒙古电视台和内蒙古日报社采访。她指出,内蒙古文化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十三五”时期会逐步发展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且前景看好、潜力巨大。但目前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内蒙古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优秀的草原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和转化有差距,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还不足;二是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创意、金融、互联网融合刚起步,相关产业带动还有些不足;三是创意、科技等相关人才匮乏。内蒙古要致力于补齐文化产业规模小、总量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人才匮乏、影响力不强等短板,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强区向文化产业强区的跨越。

  一是在民族文化的内容上做文章。充分依托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魅力无穷的草原文化资源,将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融入创作,彰显其民族性、独特性和唯一性,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二是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上下功夫。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因为其明显的精神消费特质,更需要通过创意、创新和创造满足市场的需求,文化产业天生就有供给侧改革创新的特征。转变过去文化产品、服务低端,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满足大众需求的一方面不足、一方面井喷的尴尬局面,结合内蒙古文化产业现状,她认为要做好以下供给侧改革:时尚化。就是文化产品应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满足主力人群的消费习惯和需求,根据消费群体来研发文化创意产品,从需求侧来提供主要的文化产品。数字化。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要利用大数据、云、移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进行研发、生产、展示和宣传推广,使文化商品更好适应市场的消费方式。特色化。就是要加强草原文化资源核心理念的开发,形成草原文化精品,走民族化、品牌化和差异化发展道路。融合化。融合化是未来发展过程中文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应当首先做好事业与产业融合,其次做好文化与旅游、互联网、科技、卫生、体育、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确立大文化概念,走文化与经济联动融合发展之路,第三要实现文化产业跨界跨境融合,推动文化走出去。

  三是在扩大文化消费上狠发力。未来文化消费将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应紧紧牵住文化消费这个牛鼻子,要关注消费、盯住消费、研究消费需求、矫正消费误区、优化消费环境、正确把握消费预期,不断扩大消费比重,释放文化消费的活力。

  我院张志华副院长作为内蒙古代表团成员参加

  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张志华副院长参观内蒙古参展企业作品

张志华副院长接受内蒙古电视台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