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守望相助新精彩

25.05.2018  15:32

——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

塞北屏

  (一)“远方的客人哟,来到我们家;多住上几日哟,欢宴歌唱。”从传唱了100多年的乌拉特民歌《鸿嘎鲁》,到2016年亮相央视春晚的《守望相助》,讴歌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始终是草原歌曲的主旋律之一。

  作为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 70多年来,内蒙古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跃上了新的历史高度。与此同时,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挑战更多了,要求更高了。

  这是一个新课题:“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要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守望相助”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科学的实践要求。新起点上,如何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

  这是一张新考卷:早在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就被周恩来誉为“模范自治区”。面向未来,如何让“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新的精彩,等待我们去续写。

  (二)有人曾解码“模范自治区”,得出一个结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施行,让在我国版图上形似一匹奔腾骏马的内蒙古,在祖国北疆真正驰骋起来。

  回溯历史,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传统多民族国家,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都走向了土崩瓦解。在看似历史的铁律中,中国是唯一的例外。原因何在?主要是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这条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70多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用亲身感受揭示了一个道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挥好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就要深入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贯彻国家统一政令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维护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

  发挥好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就要把握正确方向,更好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发挥好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就要坚持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繁荣文化事业,增进民生福祉;

  发挥好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就要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级各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真理的长河里,流淌的是实践的汗汁。”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

  (三)一部内蒙古发展史,就是一部蒙汉等各民族不断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无论是哺育上海孤儿、支援包钢建设时的倾力帮助,还是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日常生活,一幕幕民族团结的生动场景有力回应了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召唤: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什么时候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什么时候就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犹如草原的阳光,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人民幸福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人口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各民族群众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顺应趋势中开拓创新,就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当今时代,媒体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变了;单一的“漫灌式”宣传教育效果不彰;大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做工作的有效手段还不多……在认清不足中开拓创新,就要创新方式载体,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丰富内容、拓展平台、增强吸引力。

  民族团结的主体是各族群众,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抓不住人心,团结也就不可能搞好。在争取人心上开拓创新,就要继承和弘扬各族群众心连心、手拉手的光荣传统,团结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四)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思想共识是一切事业顺利推进的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从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方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方能不断丰富其内涵,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的是思想观念千帆竞发的社会语境,创新传播方式、丰富教育载体,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分类施策、精确制导,推动网上与网下同频共振,方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五)蒙古族有句谚语:“湖水平静,鸿雁平安。

  稳定压倒一切。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有人总结了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对主观感受和价值追求的重视、网络社会的兴起、新型社会风险……回应新问题,党的十九大树立了社会治理的新目标,我们必须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聚焦发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地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前沿,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边疆安宁的重大政治责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才能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

  (六)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

  “不论是清代的帝王,还是国民党政权,总是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分裂各民族。民族不团结便没有反抗压迫的力量,也没有移山倒海的建设的力量。今天,各民族一齐翻了身,一致拥护党、爱戴毛主席。这就有力量建设起来一座东西长二千四百多公里,南北五百到一千公里的北方乐园。”1961年夏天,应邀到内蒙古东部参观访问的作家老舍,在《内蒙风光》一文中写道。

  从“翻了身”到奔小康,从“各民族亲如兄弟,携手向社会主义齐步前进”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各族人民在守望相助中汇聚起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这力量,必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北方乐园”里春发夏长、结出累累硕果,让明年春色倍还人!

 

来源:《内蒙古日报编辑:楠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