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父子兵”:传承创新 不变初心

22.01.2018  11:42

    新华网阿拉善1月21日电(曹桢)19日一早,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队长胡日查和队员一起来到排练厅,开始排练舞蹈《传承》。很快,退休的父亲乔宝也来到了排练厅,拉起马头琴为队员伴奏。乔宝也曾是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队长,这对“父子兵”献给乌兰牧骑的岁月,加起来已经超过60年。

    2017年,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共演出了130多场。2018年新年过后,又安排了多场新春慰问演出,因此要充分利用演出间隙好好排练。

    父亲去年退休,但还是惦记着乌兰牧骑的事,每天还会按时按点来排练厅指导年轻队员。排练之余,队员们最喜欢欣赏两代队长合奏一曲马头琴,琴声动人。“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精神内涵,就这样在父与子、师与徒之间悠扬传递。

    1月19日,胡日查(右)和父亲乔宝(左)在排练厅为队员合奏马头琴。(新华网 曹桢摄)

    父子之间总有默契。1973年,16岁的乔宝进入乌兰牧骑,1986年成为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队长。儿子胡日查,也是在16岁时考入乌兰牧骑,2016年成为了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队长。

    两代人之间也有分歧。父亲坚持传统的艺术形式,儿子则有着新的艺术理念。不过,分歧往往都能达成一致,因为胡日查坚信民族传统文化不能丢,父亲也认为新时代需要新气息。

    “几年前,父亲将一首阿拉善民歌《出嫁之歌》改编成了传统马头琴曲,之后我又进行了创新,在表演形式上加入了声乐和舞蹈,融合得非常好。”胡日查说,其实和父亲之间的分歧越多越好,这样两人能够相互给予灵感,在创作上进行补充,最终为观众献上最优秀的节目。

    1973到2018,乔宝和胡日查父子俩,亲历了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的每一步发展。父辈走过的路,太艰难。小时候,胡日查常常一两个月见不到父亲,此时的父亲,也许正骑着骆驼在茫茫大漠中前行,也许正在牧区的蒙古包里为牧民拉起悠扬的马头琴。阿拉善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乔宝年轻时到沙漠腹地的边防、牧区演出,很多路都要骑着骆驼甚至徒步走过。如今的阿拉善道路纵横,再远的地方开车几个小时就能到,胡日查和队员们深入基层演出,最多三四天就能返回。

    演出条件一天天变好,但乌兰牧骑的精神依然如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作出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好节目,这是每一代乌兰牧骑坚守的核心。”胡日查介绍,最近排练的舞蹈《传承》,就是取材于有百年历史的蒙古族萨吾尔登民间舞蹈。将牧民最熟悉的表演形式进行艺术再加工,然后再奉献给牧民,这是乌兰牧骑一直以来坚持不变的创作路径。

    胡日查回忆,十几年前到沙漠腹地的一个苏木演出。解放大卡车行驶了一个白天,年轻队员们晕车、上吐下泻,计划休息一晚后再演。到达苏木后天色已晚,队员们意外地看到,所有牧民都聚在一起等着他们。马上演出!队员们立即化妆布景,在牧民不断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将原计划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延长到三个小时。演出结束后,牧民热情招待队员们到家里做客吃饭,聊起了家常。

    这样的演出经历,让胡日查深深理解了“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精神内涵。如今身为队长,带领着很多90后年轻队员,胡日查并不会用语言去为队员讲解,他希望队员也能像他一样,走到老百姓身边去体会,去感受自己的责任所在。

    2017年12月,胡日查在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表彰大会上被授予“优秀乌兰牧骑队长”荣誉称号。60多年,从父到子,乌兰牧骑的红色初心穿越时光,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