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准改革,保障研发项目高绩效——内蒙古自治区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回眸之三

29.09.2017  23:04

现在我们自治区的科技计划项目少了、精了、要求高了”,打开2017年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网页的窗口,内蒙古科技厅发展计划处处长刘爽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项目由多变少、由粗变精的背后,蕴藏着内蒙古对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实施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创新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为抓手,率先对科技管理机制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随着精准的改革措施逐一落到实处,科技计划立项实现了科学、公正、开放、透明,破解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难题,提升了研发项目的绩效水平,摒除了项目立项过程中权力寻租的顽疾。

        强化需求导向,化解科技与经济脱节难题

国庆将至,浙江大学包头钢铁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福在正在筹备节后包钢一条全新生产线的启动事宜。在研究院的大院内,吕福在指着一面装修一新的墙体说:“你们可以摸一下,看看墙砖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科技日报记者摸了许久,没有发现什么端倪。“是钢板,我们把钢做成了壁纸。这个项目达产后,第一年国内的需求量就将达到500万张,由于技术已经领跑全球,它的市场前景不可限量。”吕福在笑着说。

吕福在介绍,像他们这样的科研院所成果很多,能够如此顺利实现与市场对接,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的助推作用非常关键。这些新的科研项目之所以能够获批并得到支持,完全在于自身的科学性和有关部门的科学评估。早在项目立项和研究试验阶段,项目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就畅通了渠道,科技与经济对接的问题被顺利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去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在产业路线图上下足了功夫,邀请区内外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制定各领域的产业路线图,并以路线图为依据,对项目库内的科技计划项目逐项进行实用性分析,首先确定项目是否符合自治区产业发展布局需求。

从前立项,多是从主观出发,认为这个项目行,它就行。这种机制导致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用性大打折扣,严重与市场脱节,”自治区科技厅发展计划处处长刘爽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征集项目的窗口时时面向全社会开放,广泛征集科技创新需求,了解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创新方向并形成公开征集、客观评估、动态管理、统筹安排的科研项目储备库。我们再结合产业路线图,确保项目的实用性,技术与产业在无形中就实现了对接。

内蒙古新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一扫就项目论项目之病,市场导向精准明确,有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两张皮’问题。”内蒙古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高安社总结。

        推行精准评估,提升研发项目绩效

内蒙古朱日和的沙场阅兵振奋了国人,震撼了世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威武的现代化主战坦克方队中的新式主战坦克,技术攻关和装备制造均来自内蒙古一机集团。

强大的装备源自我们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支撑。”一机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程师们非常自豪。

鉴于一机集团强大的科研能力,自治区科技厅将全区装备制造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制定委托给了一机集团“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精准而高效的决策。

刘爽介绍说:“这一决策直接表明了我们改革的目标,在项目形成机制上,我们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确定项目的先进性,也就是说,项目研究是否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是否能够解决重点领域和重要产业的技术瓶颈”。

在鄂尔多斯市大路工业园区的大唐粉煤灰湿法工艺提取氧化铝项目现场,科技日报记者看到,全新生产线的技术攻关和论证已经完成,中试阶段也刚刚结束。大唐托电,这个全世界最大的火电厂多年来产生的几十亿吨废弃粉煤灰,很快会在这条生产线上变为氧化铝制品。这一计划项目的落地,将粉煤灰中氧化铝的提取率提高到了85%,将改变我国贫铝的产业格局。

鄂尔多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仲平回忆:“过去通过传统工艺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成本高、提取率低,企业几乎不盈利。新的湿法工艺的项目立项之初也非常艰难,企业出于成本和利益的核算,计划曾经险些被迫中止。但是在关键时刻,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把濒临停滞的项目激活了,事实证明科技管理部门的这种支持是科学的、有前瞻性的。

翻开2017年内蒙古的科技计划申报指南可以看到,科研项目的指向,几乎全部是内蒙古优势和特色产业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而这些项目全部是从项目储备库中经过先进性分析筛选出来的,符合产业技术路线图确定的任务。

传统的计划项目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创新发展的要求,项目定位交叉、分散、封闭,资源配置碎片化,科技资金管理和使用无法体现科学性”,自治区科技厅高新处处长池波说,“把先进性作为项目计划评估和执行的主要依据,是我们实行这次精准改革的重要一环,高精尖的、极具前瞻性的科技计划和成果被准确地投放到了需要解决技术瓶颈的重点产业中,为精准高效的技术攻关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细化管理流程,屏蔽“权力寻租”顽疾

在内蒙古生物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忙碌的工作人员吸引了科技日报记者的目光。生科院与台湾合作的绿色植物防控,与以色列合作的智慧农业项目,与日本、韩国合作的生物制品项目等一系列最新的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中,该研究院院长随洋介绍,这些内蒙古自治区生物科技领域内目前最高端的项目大部分已经完成论证,即将开始产业化推广。

项目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不少人有疑惑:项目准入和审批变得严格了,我们申报获准的项目是不是就少了?我们获得的资金支持是不是也会变少?其实正好相反。”随洋告诉记者,“过去,低水平项目被推上去的情况也会有。现在不一样了,你的项目行不行,实力说了算,这对我们科研院所无疑是春风拂面!

权力寻租直接导致项目研发低水平、低绩效,新的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科技厅副厅长吴苏海说:“如果在项目评估过程中掺杂了个人利益,这样的项目计划是低质低效,甚至是具有危害性的,官本位的评估制度为少数人的权力寻租提供了土壤,却让很多社会急需的科技项目走投无路。要改革,就要让项目的申报、评估彻底公开、公正、透明,彻底屏蔽掉权力寻租这一顽疾。

自治区科技厅从去年开始“自我革命”——取消了厅里处室的分析评估权,引入第三方作为项目评估机构。为了确保权威、公正,他们直接找到国家科技部评估中心做评估,还反复叮嘱:手紧一点,实用性和先进性是唯一标准。

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内蒙古生物科学研究院院长随洋感触颇深:“唯新、唯实的评估机制彻底屏蔽了权力寻租,使人情项目、低水平重复研究项目被及时剔除,项目形成与管理的渠道更加公开透明。像我们一样,自治区有一大批有竞争实力、有研究实力的科研单位都受益匪浅。科研项目含金量大大提高,资金的集中使用又使科研成果和转化成果实现效益最大化。

现在,我们这些管科技的人说了不算了,再也没有‘自由裁量权’啦!”自治区科技厅的负责人风趣地说,语气里充满了轻松愉快。显然,这种轻松与释怀的另一面,正是项目形成机制、管理方式透明度与科学性的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