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康:一味追求“资源储备”最大化并不可取

04.05.2016  16:46

    “资源储备”就是“备不时之需,保障资源安全”。增加“资源储备”,将使过剩的地勘产能涌向“资源储备”的勘查项目, 

  当前,不论是钢铁、煤炭、有色、建材这些与矿有关的行业,还是矿产勘查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产品积压问题,面临“去产能、去库存”的艰巨任务。在这样一个矿业寒冬,国内外的业界,投资风险勘查的意愿很低,财政资金也退出了商业性矿产勘查领域。然而,有建议提出,对于市场不愿投资的领域,应当由国家出资,勘查一批矿产资源,储备起来,以保证资源安全。这种增加“资源储备”的解困方略,令人费解。 

  顾名思义,“资源储备”就是“备不时之需,保障资源安全”。如发生战争矿产品供应被封锁切断时,被国际矿业公司垄断时,矿产品价格畸高时,我们还有“资源储备”可以应对。这些也是许多矿产勘查立项报告中的经典表述。 

  但“二战”已过去70年,若真再有大规模战争爆发,传统封闭的“资源安全”概念,是否适应新的战争形态,尚需重新审视。眼下又正值产能过剩,笔者想问,埋藏于地下的矿产资源,真有必要做那么多储备吗? 

  就拿铁矿来说,近年来受铁矿石高价的刺激,为了“不受制于人”,求得话语权,各地都掀起了铁矿勘查的热潮,全力以赴增加“资源储备”。2014年,铁矿石的资源储量,就已由过去的不到500亿吨猛增到843.4亿吨。若以铁矿石每吨60美元这个非常乐观的预期价格测算,不亏本的铁矿石可供量,仅约有六十亿吨。例如,某铁矿埋藏在1200米以下,控制深度超过2000米,全铁的含量仅30%左右。尽管资源量巨大,但采选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属于典型的呆矿。类似的呆矿有太多,许多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开发。 

  再者,就是根本不考虑市场容量,一味追求大型、特大型,实施过度勘查造成的呆矿。这些年来,钼矿勘查高歌猛进,2014年的资源储量就已达到2826.0万吨,按现在国内已过剩的钼矿产能计算,可供中国开采约300年、全球开采100年以上。 

  “一旦发现矿床,勘查就探到边、打到底,只要钻机还能打,就不停钻,目标就是资源储量最大化。”笔者以为,这种传统的思路该转变一下了。 

  虽然国际上的矿业公司也有资源储备,但勘查深度和控制程度,是与开采规模相适应的。例如,一座设计年处理1000万吨矿石的钼矿山,一年只能生产约1万吨钼,有必要把可采200多年的钼一次探明呢?这样的“资源储备”,实际上是把钱埋到地下,浪费社会资源。 

  现在,在全球配置的矿产品市场环境下,矿产资源的供应是相对充分、有保证的。我国是矿业大国,但还不是矿业强国,缺乏一批世界级的矿业公司。实践已经证明,靠不能开发的“资源储备”,既无法提升在全球矿产品价格中的竞争力,也无法有效应对市场安全。 

  笔者以为,增加“资源储备”,将使过剩的地勘产能涌向“资源储备”的勘查项目,产生一批更难开发的呆矿,不仅不利于“去产能”,还会加剧产品积压。此举并不可取。千万别让“资源储备”成为勘查呆矿的“挡箭牌”。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