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内蒙古学”发展把脉
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作用。这是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其基本指向是如何向全国、向世界昭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这是‘登高望远’‘世界眼光’的意义。”8月1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会长郝时远,在作《为什么要研究“内蒙古经验”》主题发言,得到现场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首届“内蒙古学”论坛现场
当日,首届“内蒙古学”论坛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区内外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内蒙古学”的发展建言献策。
郝时远作《为什么要研究“内蒙古经验”》主题发言。
“在1960年举国遭受天灾饥荒的困难之时,内蒙古向来自江南华东地区的3000孤儿展开了草原母亲宽厚的胸膛,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他们健康成长。纯朴的牧民视这些孤儿为‘国家的孩子’,失去父母的孤儿称这片草原热土是‘再生之地,血乳之源’。”郝时远说,“这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在内蒙古各民族普通百姓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内蒙古草原大地的包容,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广阔胸怀和博大善良。”
举国饥荒,三千孤儿进草原的绝唱,高度呈现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的认同,他们的背后,是蒙古族人的生命意识。他们铸就的精神犹如一曲蒙古长调,悠扬远传,承续不灭
陈育宁作《对地方学一点认识》主题发言。
宁夏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教授陈育宁在作《对地方学一点认识》主题发言时称,内蒙古从古至今都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这里是北方各游牧民族的大舞台,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大走廊,是走西口的目的地,走到今天,内蒙古成为多民族大家的共同体。这就是中国民族多元一体的缩影。研究中国从古至今的民族关系,内蒙古就是最为丰富生动的样板,有丰富的文献资料、遗迹遗存,其中蕴藏着宝贵的传统、经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继承的历史财富。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蔡拓称,全球学与地方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宝秀强调,现代地方学的使命就是研究地方,挖掘文化,传承文脉,服务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蔡拓发言。
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宝秀发言。
内蒙古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杭栓柱在发言时提出,深化研究“内蒙古学”要加强“五个一”工程建设,讲好内蒙古故事,推动“内蒙古学”的构建和发展。
内蒙古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杭栓柱发言。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布和朝鲁认为,“内蒙古学”研究的宗旨是立足内蒙古、研究内蒙古、服务内蒙古、用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立足内蒙古历史和现实,研究内蒙古的理论和实践,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提供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布和朝鲁发言。
福建省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表示,地方学研究要防止只顾自己脚下这一方土地的研究,忘记了抬起头来看周围,看中国,看全世界。因此,要扎下三个基础:方言、文化自觉理念和文化生命规律。
福建省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发言。
“研究‘内蒙古学’既要重视研究内蒙古的民族团结、发展路径、成功经验,也要重视研究内蒙古的悠久历史、独特文化,研究内蒙古地区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王绍东表示。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王绍东发言。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第十五届中国 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论坛的分论坛之一。论坛上,区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讲好内蒙古故事”这一主题,就“内蒙古学”的创建、丰富与发展进行了主题发言和深入探讨,为“内蒙古学”研究开好头、起好步贡献了智慧与力量。(记者 王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