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外出务工党员有了“家”

07.12.2015  09:05

  初冬的呼和浩特寒风瑟瑟,可位于新城区一条小巷的乌兰察布市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依旧是人头攒动。大厅咨询台围着七八位咨询者,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办理养老保险、新农合医保等相关业务的办理手续和通知,几十平方米的大厅里到处都是人。

  “以前我给新农合续费,得回老家凉城厂汉营办,这来回的路费、吃住费用就得花500元左右,关键是还耽误时间。现在两块钱公交路费就把事办了,真是太方便了!”来呼打工7年的李高英大爷高兴地说。这,是乌兰察布市为外出务工人员谋取的实惠之一。

科技特派员关慧明(中)为外出务工人员讲解黄瓜种植、防病技术。

   政府搭建平台让流动党员“回家”

  由于土地相对贫瘠,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乌兰察布市大量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涌入呼市、包头等周边地区。到2012年底,乌兰察布籍农牧民工长期移居市外者多达80万人,其中仅呼市、包头两地就有64万人,占外出人口总数的80%,其中党员大约1万余人。多年来由于体制缺失,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严重滞后,成为党员教育管理的薄弱环节。加强对外流党员的管理服务,成为新形势下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2013年,乌兰察布市提出要让这些外出务工农民工流动不流失、离家不离党,因地制宜、主动作为,专门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并在呼市、包头分别设立办事处,将服务功能延伸,大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2014年又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临时党委。临时党委依托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

  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散落在呼市城郊接合部,怎么找?这是一个大难题。“刚开始真是犹如大海捞针,无从下手。我们发表了官方声明,可是基本没有效果,机关工作的那一套放在这里根本不管用。后来就从根上找,走遍全市每一个村、入户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相关信息。之后,我们才开始深入呼市一些乌兰察布籍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走访登记。当初很多人不了解我们的工作,很不配合。有一些人甚至连大门也不给开,我们就站在门外给他们讲。当然,更多人是开明的,甚至非常高兴,也很积极、配合。”乌兰察布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主任孙补回忆起工作初期的艰辛,“后期,我们选了一些外出打工多年,在现居住地有文化、有威信的老党员作为我们的劳动保障协理员,通过亲戚关系、地域关系进行摸底调查、宣传。同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博、微信以及《致乌兰察布市外出流动党员的一封信》等途径,广泛宣传临时党组织建设情况和服务范围,扩大外出务工服务中心和临时党委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吸引外流党员主动找到临时党委进行登记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