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大美红城风光无限
蜿蜒流淌的洮儿河水传唱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传奇,流水潺潺的归流河诉说着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摇篮诗一般红色的华年,蓬勃发展的工业园区彰显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一湾绿水护红城,三山一庙缀其间,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彰显着红城特有的旅游资源,一幅独具北疆特色的中心城市画卷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全盟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乌市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契机,按照自治区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依托青山碧水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出大城市框架的打造,山水园林、宜居宜业城市的定位,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着力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红色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节庆活动让红城旅游“活”起来
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对现代旅游业来说,至关重要。乌市围绕“自然”与“文化”主题,大力打造旅游节庆文化品牌,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元宵灯会、杏花节、美食节、大型祭祀活动……众多的节庆活动,特别是一些“猜灯谜”“尝美食”等参与性项目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进一步提升了乌市旅游的参与度和美誉度。据统计,2014年乌市累计接待游客94.3万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9.3%。
祭祀活动,享誉四方。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六,身着盛装的蒙古族群众都会齐聚成吉思汗庙,参加成吉思汗庙举办的大型祭祀活动,祈福草原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幸福美满。乌市将祭祀活动与“5·19中国旅游日”宣传活动结合起来,届时举办了乌兰浩特旅游商品展和“传承蒙元文化、发展旅游事业”蒙古民族文艺演出。
饕餮盛宴,商机无限。去年6月,“中国·兴安盟第三届中俄蒙国际美食文化节暨内蒙古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展洽会”在乌兰浩特市举行,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听觉、味觉盛宴展现在全盟百姓面前。来自海内外8个国家的贵宾、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美食文化节,品尝美食、感受文化、寻找商机。
浪漫红城,杏花飘香。4月27日,乌市首届杏花节在葛根庙镇隆重开幕,吸引了大批游客赏花春游。杏园里杏花绽放,争奇斗艳,杏树下游客们纷纷用相机、手机拍照,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春天的气息。本届杏花节以摄影采风、文学创作、民俗表演为主要内容,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充分展示乌市开放包容、自然和谐的风采。
红色记忆让红城旅游“亮”起来
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的诞生地,乌兰浩特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乌兰浩特,汉语的意思是“红色的城市”。1947年5月1日,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从此,鲜为人知的乌兰浩特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内蒙古的延安,红色的摇篮”。
晴天丽日,衬着湛蓝的天以及漫天舒卷的云彩,青墙灰顶、肃穆庄严的乌兰夫办公旧址显得格外安静祥和。该房舍始建于1936年,为青砖砌墙、人字架起脊、古筒瓦罩顶一层平房建筑。房舍座东朝西,占地面积1317平方米,建筑面积402.91平方米,平面呈方形。房屋中轴线上依次为踏步、门厅,右侧为会议室,左侧是走廊、办公室、起居室。屋后绿树婆娑,门前花团锦簇。布赫同志挥笔写下的“光辉的历程闪光的足迹”条幅悬挂在办公室内,不禁让参观者睹物思人。正在展厅内参观的游客任远达说:“我是从广东来的,早就听说过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的地方,也是乌兰夫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今天到此一游,感觉不虚此行。”
近年来,乌市依托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这样的革命老区优势,不断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新亮点。已有的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自治区政府办公旧址、民族解放纪念馆、烈士陵园和五一广场等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包含文化内涵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正吸引着盟内外大量游人的到来,已经成为缅怀革命先烈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在硬件建设上,乌市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完整的红色旅游产业链,将“民族区域自治摇篮”的精品游推向全国。
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让红城旅游“新”起来
生产线上的一瓶瓶啤酒犹如蜿蜒的长龙,在传送带上有秩序地移动着;一颗颗卜留克,从清洗、切丝、脱盐,直到装袋、封口、装箱,一系列工序尽收眼底;看不到一滴暴露在外的牛奶,只见一袋袋牛奶成品出现在眼前,就像变魔术一般……
这是记者在走访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华润雪花啤酒、万佳食品、蒙牛乳业等企业时看到的场景。曾经神秘的企业生产车间,如今在这里已成为游客观赏的“新景点”,企业各具特色的生产线成为一条条精彩的“旅游线”。
随着乌市工业旅游的不断升温,不仅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及离退休老干部到园区参观,还吸引了大批教育系统的师生走进工业园区。据悉,在今年的“走进开发区”活动中,全市16所学校的4000余名中小学生分批次参观了蒙牛乳业(乌兰浩特)有限责任公司及内蒙古万佳兴安食品文化博物馆。“我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才知道牛奶的制作程序,回家我还要告诉妈妈酱油的来历和生产工序呢!”来自乌市兴安二小四年级二班的田思宇高兴地说道。
蒙元文化、宗教文化让红城旅游“热”起来
来到乌兰浩特,怎能不去位于罕山之巅素有“东庙西陵”美誉的成吉思汗庙参观游览。成吉思汗庙是世界上唯一纪念成吉思汗的庙宇,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站在成吉思汗庙大殿外俯瞰乌兰浩特全貌,一句“一水护‘城’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便情不自禁地吟咏出来!
自2014年5月19日开始,成吉思汗庙免费对外开放,这是乌市加大旅游宣传的又一有力举措。乌市还启动了祭祀活动,成立了成吉思汗祭祀委员会,祭祀委员会成员经过多次充分论证,确定每年的农历4月16日和9月初9为成吉思汗庙的大型祭日。此外,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还有月祭。这样,一年四季,成吉思汗庙天天有日祭,初一、十五有月祭。启动祭祀及免费开放活动以来,各界祭拜人员以及到成吉思汗庙去参观的游客较之从前增加了2倍多,去年的9月初9祭祀活动,有近2万名游客和祭拜者参加,规模空前。
乌市以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园区申报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做好成吉思汗庙的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努力打造“天骄朝拜圣地”。近两年来,乌市共投入600多万元,对成吉思汗庙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去年,完成了敖嫩湖景观改造、景区内的人行通道、甬道、路牙石等修缮工作。
看过了一代天骄的丰功伟绩,再来体会一下藏传佛教的别样世界吧。从乌市市区驱车向东南方向行驶,进入葛根庙镇后,道路两侧风光旖旎,钟灵毓秀,30公里左右的路程仿佛转眼间便已走完。在洮儿河左岸,陶赖图山南坡脚下,宁静平和的葛根庙便呈现在眼前。葛根庙建于1798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该庙是仿西藏斯热捷布桑庙式样的寺庙群,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这里曾经是东部十旗供养的著名寺庙,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渊源。
葛根庙现有住庙喇嘛45人,其中活佛1人,备案喇嘛37人,佛教信徒约1.5万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和四月十八,都分别举办法会和庙会,来自北京、黑龙江、吉林及毗邻地区的游客和佛教信徒云集在这里,人数超过3万。
馥郁清香的特色村屯让红城旅游“特”起来
吃纯正朝鲜风味儿的泡菜,看朝鲜族特有的民族舞蹈,游朝鲜族特色村寨……体验朝鲜族特色文化就到乌兰哈达镇三合村。该村建于1937年,全村500多户1700多人口,是一个朝、汉、蒙、满四个民族和睦共处的多民族聚居村,其中以朝鲜族为主,比例高达62%。走进三合村,一幢幢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墙青瓦房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统一的白色院墙围起一座座农家小院,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俗风情扑面而来。在具有民族特点的火炕上品尝朝鲜族风味美食,朝鲜族的米饭、米酒、打糕、冷面、小咸菜、山野菜、狗肉全席等风味饮食和充满热情的招待令游客留连忘返。
乌兰浩特市有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名单上,乌兰哈达镇胡力斯台嘎查榜上有名,成为全国100个最美休闲乡村之一。这是胡力斯台嘎查继2012年获得“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称号之后,又一次获得殊荣。走进胡力斯台嘎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扑面而来,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功能齐备的设施农业园区、带有浓郁蒙元文化色彩的房屋排列在道路两旁。目前,全嘎查规划建设无公害设施农业园区1236亩,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200亩,垂钓园80亩。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无公害设施农业园区每个温室大棚收入达到3万元,园区总收入达到1065万元,实现利润640万元。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旅游产品不断健全,除采摘、观光以外,农业园区还可以提供包装,DIY礼品设计,建设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休闲、示范五位一体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景观。采摘园、垂钓园全部投入使用后,园区正常年可接待游客8万人次。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