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临街单位开放厕所 彰显城市惠民之心

02.12.2016  04:03

2016 年 11 月 19 日是联合国大会设立的第4个“世界厕所日”,宣传主题是“ 使用卫生厕所,享受幸福生活”。

厕所虽小,却是生活必需设施。沿街公厕数量少,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难以找到“方便”之所,是不少人曾经遇到过的尴尬事。为了缓解这一现状,乌海市三区首批72个临街单位内部卫生间于 2015年11月份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时隔一年,市民如厕难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临街单位敞开大门后又遇到了哪些问题,请看记者采写的——

沿街单位大开“方便”之门,市民纷纷点赞

距离首批临街单位内部卫生间开放已有一年的时间,11 月29日,记者走访三区主要街路时发现,承诺向社会免费开放内部卫生间的临街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商场、饭店等,均在门前醒目位置设置了免费如厕标识牌。

在一块蓝底白字的标识牌上“,单位卫生间对外开放”几个大字清晰可见,在字的下方标有单位名称和卫生间对外开放的具体时间,标识牌的双面均印有文字,方便来往市民辨识。

“以前,街上的公厕太少了,上厕所一般就到肯德基、德克士,去沿街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上厕所太麻烦,还可能被保安盘查半天,实在不方便。现在好了,对外开放内部卫生间的沿街单位设置了醒目指示牌,方便一小步,亲民一大步。”市民刘芳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外出办事儿,难免有急需‘方便’的时候。这次来乌海,走在路上一眼就能看到单位内部卫生间对外开放的蓝色指示牌。这一便民举措看似是小事儿,却体现了一座城市便民惠民的决心和力度,值得称赞。”来乌海出差的银川市民李军说。

如厕难的尴尬,没有人比出租车司机的体验更深切了。出租车司机郝师傅表示,为了开车途中少去厕所,他不得不减少饮水量,天气冷还好说,到了夏天就非常受罪了。如今沿街单位开放内部卫生间,无疑对他们来说是办了一件大好事。

退休工人丁长锋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属于财政拨款,应为公共资源,在城市公厕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沿街单位免费开放内部卫生间,不仅方便了市民,而且传递了正能量,更为创城贡献了一份力量。”可以说,“方便”之门打开的背后,让许多人看到了政府的为民便民之心和乌海这座城的温情。

已开放72家,尚需逐步推广

据了解,乌海市建成区共有水冲式生态环保型公厕76 座,其中海勃湾区 54 座、乌达区9座、海南区13座,但已有的这些公厕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如厕所需。为了缓解城市公厕不足、市民如厕难的现状,我市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鼓励城区沿街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商场、饭店向市民免费开放内部卫生间。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公厕数量与公众需求存在巨大差距,以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公共管理能力,按人口比例建设出充足的公厕并且做好日常管理,显然不太现实。

一个更具操作性的简便易行办法,就是盘活单位内部卫生间,使每一个卫生间都能发挥最大效能。其实,早在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70 号文《关于加强城市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中就曾提出,鼓励“政府通过财政补助和奖励等形式整合社会资源,鼓励沿街单位、商业服务窗口单位、加油站、宾馆饭店的内部厕所对社会免费开放”。

“沿街单位属于社会资源,在保证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的同时,凡具备开放条件的内部卫生间,都应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市爱卫办主任苏平介绍说,“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在对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后,我市从三区筛选了72家沿街单位作为试点免费向市民开放内部卫生间,其中海勃湾区35 个、乌达区14个、海南区23个。同时,我们还按规定要求开放内部卫生间的单位在马路旁、大门前设置指示牌,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就近如厕。”

如今,距离首批临街单位内部卫生间开放已有一年的时间,这些单位的内部卫生间对外开放情况究竟如何?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家开放内部卫生间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在海勃湾区馨苑烤鸭酒店,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做到热情指引,而且服务态度很好。工作人员说:“新华西街紧邻乌海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有不少外地客人需要临时使用卫生间。我们的服务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乌海的形象,因此要做到热情接待。”

市住建委、市交通局和蓝梦酒店等 3 家单位与企业集中在海勃湾人民路与黄河街交叉路口附近。这一带有市人民公园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区域,区域内虽然设有公厕,但相对于密集的人流来说,仍不足以满足市民如厕需要。记者走进市住建委办公大楼,提出想借用一下卫生间,门口保安立刻热心地指引卫生间所处位置。

“开放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内部卫生间,公家厕所变身‘公共厕所’,这样的事儿成为市民称道的乐事。为了更好地方便市民如厕,我们采取日常检查与随机暗访的形式对各单位内部卫生间开放情况进行检查,对不按要求开放及环境卫生不达标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让制度常态化,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满足市民如厕需求。”苏平如是说。

“内急”与“外患”怎样平衡

首批72家临街单位免费向市民打开“方便”之门,得到了大家的称赞,但是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单位也有不少顾虑,诸如路人流动性强,素质不一,人员进出频繁,增加管理难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卫生、用水、用电问题,还有比如老年人如厕跌倒,或市民个人物品丢失,这些责任怎么划分等等。

沿街单位内部卫生间向社会开放,等于要单位让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会增加单位内部卫生间的管理成本,也会增加单位安全管理成本。还有一些饭店的内部卫生间出于生意、成本考虑,也不愿完全开放。怎样做到平衡其中的利弊,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苏平对记者说“:尽管存在问题,但是内厕开放给路人带来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分流了流动人群对政府公厕的需求,成为政府公厕布点盲区里的有力补充,如今内厕开放模式试行一年,已见成效,今后将逐步在全市推广。”

至于沿街单位内部卫生间对外开放虽然解了路人的“内急”,却让一些单位觉得添了“外患”的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各单位突破“私念”,加大管理力度,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公共决策者还应考虑,以优惠政策等杠杆,撬动更多沿街商家、企业、社会单位的内部卫生间加入到向市民免费开放的行列中来。同时呼吁,市民在进入单位内部卫生间时,应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设施,文明如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