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乡村文化大院:忆民俗 看变化
从乌海市海勃湾城区沿110国道向北行驶12公里,一个青瓦白墙的汉唐风格小村映入眼帘,一户户农家小院依田而建,街巷干净整洁。随着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旧貌换新颜。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今年建成的文化大院。
12月10日,记者来到王元地村。走入村子的文化大院,一股浓郁的乡土民俗气息扑面而来。赭红色大门上方一块木制牌匾上写着“文化大院”四个书法大字,古朴的青瓦之下悬挂着一盏盏红色的灯笼和一串串黄色的玉米,窗台沿上摆满了丰收的南瓜,木框镶边的“文明乡村我们共创——王元地文化大院民俗展”的牌匾悬挂在门口。
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向屋内望去,火红的剪纸、传神的面塑以及上个世纪生产生活的珍贵老物件顿时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民俗气息。
“这个文化大院就是村里的文化博物馆,村民们有事没事总爱上这儿转转。”村民兼文化协理员赵淑莲一边说,一边拿着刻刀忙碌着,“我常参加剪纸兴趣队的活动,看这‘十个全覆盖、幸福到家来’‘农区丰收图’……一幅比一幅好看。这剪纸在村里可是一门人人羡慕的好手艺,老师教得好,我们也爱学。”
村民刘红梅一边剪纸一边说:“以前,村里的文化生活很单调,自打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建设了文化大院,并成立了‘老来俏’广场舞队、‘秋之韵’合唱队、‘巧媳妇’剪纸兴趣队,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我被广场舞队、剪纸兴趣队吸纳为队员,跳舞、剪纸成了我的生活习惯,这样的生活充实而快乐,更有奔头。”
王元地村文化大院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后,海勃湾区文化部门联合王元地村倾力打造的一处文化旅游活动场所。大院占地面积90平方米,分民俗、剪纸、面塑泥塑3个展厅。在大院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关于过去那些年代农区居民生活、农耕劳作的老物件儿,还能亲身体验剪纸、面塑等民俗技艺。
在民俗展区,算盘、小人书、煤油灯、马灯、烟斗、木犁、风箱……同时在墙上挂有牛马套、筛子等农用物品,每一件展品都记录着一个故事。
64岁的王光华和70岁的王树禄正在端详着木犁,两位老人满是新奇与怀念的眼神。“快看看这个犁,这是我小时候家里才有的,过去犁地时家里没有牲畜,一个人在前面拉着,一个人在后面扶着……你看看现在,都机械化了,如今的日子真是好哇。”王光华说。正在村里施工的工人也进来参观了,他们四处看着,嘴里夸着:“这个面人捏得好,这个蛇也捏得真不赖。”
王元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娟说:“目前,展厅收藏了112件民俗物件。有村民日常生活用品、农耕工具、个人收藏艺术品等,多数为本村居民捐赠的物件,民俗展浓缩了王元地村民多彩的奋斗人生。通过古朴民俗的装饰与老物件诠释出农村变化的历史与农村的自然人文景观,丰富了村民的思想文化生活,同时让村里的年轻人能了解这些老旧物品,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村情民俗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财富,把它保护好了,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记住家乡、想着家乡,从而更好地建设家乡。”刘小娟说。(记者刘春霞)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