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乡村少年宫让农家孩子品味“月文化”

27.09.2015  04:35

“谁知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提到的‘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二中学语文教师李艳萍诵读完一遍诗词后,笑眯眯地向班上的学生抛出了问题。

“鲜花”、“美女”、“乐器”……学生们争相回答,有趣的答案引得众人欢笑。课堂上,教师精彩开讲“月文化”,旁征博引、幽默诙谐地讲授让不少同学直呼“过瘾”。但观察发现,前来听课的学生竟然来自于不同年级和班级。一位正在旁听的教师为记者解开了疑惑,原来这是乡村少年宫在中秋节前特意开办的“月文化”国学讲座。

教师李艳萍表示,国学讲座会定期邀请校内教师登台授课,主题丰富多彩,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聆听。中秋节将至,她特意挑选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与同学们分享,希望孩子们能从优美的诗词意境中体会到月亮所代表的清澈、宁静和高洁等品格,并培养起了热爱国学、研究国学的兴趣。

悠扬的古筝旋律如淙淙泉水沁人心脾。在乡村少年宫的音乐教室中,十余位学生轻抚琴弦,凝神端坐。教师王亚诚从旁悉心指点,一曲《春江花月夜》已经弹奏的有模有样。身为语文教师的王亚诚从小学习古筝,虽然没有从事专业的音乐工作,但平日闲暇时始终保持着弹奏的习惯。

王亚诚告诉记者,古筝可以让人放松心情。比如在演奏《春江花月夜》时,琴声一起,闭目间仿佛看到一轮满月从广阔的江面上慢慢升起。诸如此类,富有中国风的“月文化”俯拾皆是,细细品味,总能从中体会出饱满的精神内涵。

据悉,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二中学乡村少年宫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体育、国学与传统文化讲堂六大类,十六个小项的艺术特长班。乡村少年宫的开办,解决了居住在城市周边的乡村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子女的课外生活需求问题,使生活在农村的少年儿童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多种艺术特长教育。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已有7所乡村中小学建设了乡村少年宫。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