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地汛期降水偏多,北京51天降雨32次
7月22日电(记者杨毅沉、林晖、关桂峰)今年6月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因降雨过程多、暴雨强度大而开启“连阴雨”模式。不仅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汛期以来的降水量创2000年以来同期新高,北京更是51天内出现32次降雨天气过程这一气象史上少见现象。
始于去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对于我国开启“连阴雨”模式影响有多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将带来哪些影响?“新华视点”记者对此采访了多方专家
多地开启“连阴雨”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期降水超1998年
“昨晚洗T恤衫,今晨居然未干,湿度够大!!”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7月21日发出的一条微博引起北京网民的共鸣。
自今年6月1日入汛以来,北京开启“连阴雨”模式,51天内出现了32次降雨天气过程。7月15日至今更是出现雨水无缝衔接现象,这在北京的气象史上也是少有的。
与北京相比,今年汛期以来南方地区更是出现连续强降雨。其中6月26日至28日的一场强降雨覆盖太湖、长江下游和淮河三大流域,太湖流域面平均降雨量达112毫米,最大点雨量江苏江阴456毫米,安徽金寨400毫米。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孙丞虎对记者表示,2015年汛期以来的6月1日至7月20日,江南北部、江淮一带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至一倍,其中江苏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
记者了解到,今年汛期以来,上海、南京等城市因暴雨内涝均出现过“看海”景观。1月1日至7月1日,湖北全省累计面雨量655.9毫米,较多年均值偏多两成。
对于明显的降水偏多,孙丞虎表示,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汛至今的降水量,已经创下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数据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入汛至7月20日以来,累计降水量为39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9.5%,为2000年以来最高值,甚至略高于发生特大洪水的1998年。
国家防总7月初公布的情况显示,今年汛期中小河流超过警戒水位的较多,洪水量级大。其中有197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洪水,较2000年以来同期偏多57条,有33条河流发生超过保证水位洪水,4条河流发生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厄尔尼诺的影响有多大?
针对今年南方降雨明显比起往年偏多的现状,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对记者说,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南方发大水的可能性很大。
提到厄尔尼诺事件,人们自然会想到发生在1997年至1998年“超级厄尔尼诺”,那次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波及全球,也给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带来较多降雨并引发洪水,因此,各界纷纷猜测今年上述流域出现洪水的风险是否在加大。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实时滚动监测表明,目前厄尔尼诺在继续发展,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现出大范围偏暖特征,中心强度超过3.0℃。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周兵认为,从2014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对我国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前期影响表现为2014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只有5个,较常年的7—8个偏少,其中8月没有台风登陆;2014年夏季,我国东部主要多雨带在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出现“南多北少”特征;2014年末至2015年初出现暖冬,特别是在1月和2月,全国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近期表现为2015年入春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华南前汛期入汛偏晚、南方地区入汛以来频繁出现强降水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多位专家预计,未来半年内,厄尔尼诺事件仍将发展,但强度应不会高于1997年至1998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近期撰文指出,不同于1997年至1998年厄尔尼诺的“高歌猛进”,目前的厄尔尼诺由于在去年春夏和今年春季均出现增温受阻而“大伤元气”的情况,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其强度应为强厄尔尼诺标准,即难以达到“超强”的程度。
科学家判断今年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时对比发现,在1997年至1998年的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已经偏多,土壤湿度很高,再叠加厄尔尼诺的影响,因而长江流域在夏季出现了特大洪水。而今年该地区前期并没有这种情况。不过,丁一汇提出,对于东北地区,则还是应该对可能出现的较强降水有所准备。
南方需防洪水,北方仍“不解渴”
虽然南方多地出现强降雨、北京持续多雨仍未停止,但华北不少地区目前正在“喊渴”。天津东南部、河北东部局地目前仍存在中度气象干旱,离北京不算遥远的山东半岛的中西部更是遭遇重度气象干旱。
对此,北京水务局的专家对记者表示,虽然不少人感觉今年北京雨多,但是统计数据显示,至今为止,今年北京的降水并不比历史同期多,北方不少地区依然“不解渴”。
记者拿到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7月20日8时,北京全市累计降水量263.4毫米,虽然与去年同期的224.8毫米相比有明显增加,但是与常年平均同期降水量259.8毫米相比则基本持平。
“大家感觉雨多,主要是因为北京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0日至8月10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主汛期间多雷暴雨,瞬时降雨量大,便给大家造成雨多的感觉。”王浩说。
不过,从多年统计的情况发现,因为北京地区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特别是主汛期,容易发生旱涝急转或者旱涝交替的状况。
1999年—2011年,北京市经历了12年的干旱期,年降水量远小于常年均值。北京2012年降水偏多,出现了令人难忘的“7·21”大暴雨。由于今年降水密集,有人提出北京市也许已经度过枯水期。但是,王浩和北京市水务局专家认为,根据水文周期性变化和模型预测并不能得出上述结论。
专家表示,北方缺水城市要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增加降水回补地下水,不能让降水白白流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悦说,所有的城市地面都面临着“硬覆盖”加剧的问题,特别是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城镇化阶段,过去90%的雨水可以有效下渗,现在只有不到30%的水能下渗补充地下水,余下的都迅速汇集在路面,造成内涝,流入下水道。
除了对北京等地偏多降水回补地下水的期望,专家表示,今年南方降雨多,也对保证南水北调向北方几省市调水起到积极作用。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8时,丹江口水位为155.97米。王浩说,当水库水位高于150米时即可实施正常调度。今年南方降雨多,保证了源头充足的水量是大好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南水,对沿途的白洋淀以及干旱河流补水。他同时希望相关部门从北方地区整体考虑,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河道和湿地向地下水渗水补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