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到“棚” 先锋村农民赚翻了

24.10.2016  17:04

石兵业摘柿子

深秋时节的杭后田野满目金黄,忙完了秋收的农民陆续开始了一季的休闲时光,而二道桥镇先锋村里却依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几辆满载蔬菜的货车从平整的村道急驶而过,道路两旁的大棚基地里,村民们还忙着采摘、交售西红柿。

“这一棚里的粉柿子再摘两遍就下架了。最近柿子价格一个劲儿涨,我们当初签的订单是5毛钱一斤,这两天都涨到1块5一斤了。仅凭这一茬柿子,我3个棚4亩多地就能收入4万多。”村民石兵业一边摘柿子一边算着收入。石兵业种了几十年的大田,可收入却一直不温不火,但现在,他已成为村里的种棚能手,今年他的5个棚,头茬薄皮香瓜卖了近4万块钱,二茬种了3个棚的西红柿,又卖了4万多,就这4亩地的大棚收入了9万块钱,石兵业乐得一个劲儿说种大棚比种大田强好几倍。

石兵业说,前年,在当地政府和经纪人的宣传引导下,他和村里的乡亲们开始搞设施农业,赶上政策好,政府每亩建棚补贴8000元,扶贫部门还给村民们打了井、办了贷款,大家就这样把大棚建起来了,再加上旗农牧业局的技术指导和新品种推广,大家种菜的收入比以前种粮高多了。今年他又抓住好机会,建了一座温室,还打算冬季再建3个大棚,明年就彻底不种大田了。石兵业告诉记者,今年6月补贴款就发下来了,心里特别踏实。

从大田到大棚,一字之差,效益却天壤之别。先锋村人均耕地少,种植单一,是当地的贫困村,村民时常陷入“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的怪圈。思路一变天地宽。当地虽然人均耕地少,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资源好,先锋村先后建起185座大棚和12座温室,此后村民的收入节节攀高。

为促进蔬菜种植业的健康发展,村两委组织农民成立了丰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畅通蔬菜种植和销售渠道。现在,先锋村的设施农业搞得有声有色,逐步形成了以西红柿、香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产品远销山东、天津、河北等地。杭后农牧业局蔬菜办主任张建林介绍,该村的大棚种植已走出了一家一户的传统方式,向着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合作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从提高品质和丰富品种这两方面下手,把传统销售和电商销售结合起来,打响绿色蔬菜品牌,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张建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