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型下的时代:从结构性改革看中国经济新趋势
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不是总量,而是结构。破解结构性难题,要从供需两端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
抓住牛鼻子,改革方能取得突破。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房地产去库存、防范金融风险,既是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也是洞悉中国经济新趋势的窗口。
趋势一:产业结构调整存量做优增量
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石油开采、钢铁、煤炭等采矿和原材料行业利润下降明显。
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化工行业承受的压力,正是产能过剩带来的阵痛。
当前,严重过剩的重化工业行业中不少是国有企业,债务关系复杂、社会包袱重,过剩产能的化解绝非易事。
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
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在过剩产能的消化期,新产业的培育也是重要趋势。
如果仔细观察工业利润数据就会发现,在总体利润下降的同时,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消费等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行业利润保持了较好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说,未来,在存量方面,绝大多数领域过剩产能退出以后供需将逐渐达到平衡;在增量方面,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增量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升。
趋势二:优化制度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兴则经济旺。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是当前结构性改革发力的关键点。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打出一套“组合拳”。
未来,消减行政、税收、融资等供给约束,将成为宏观政策重要方向。
首先,简政放权将进一步释放红利。经济学家刘世锦认为,商事制度改革等举措已经产生积极效果,但还需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以改善供给、降低成本,通过竞争全面提升效率。
同时,企业经营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应当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税收负担,让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不断创造财富,以涵养税源,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此外,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说,应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在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把金融多样化的改革真正对接到支持中国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中。
趋势三:供需两侧发力化解房地产库存
11月末,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69637万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万平方米。尽管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速小幅提高,但高企的库存和回落的投资增速表明,房地产业的调整仍在路上。
有人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今年以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坚挺,中西部地区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则处于去库存的压力中,市场分化较为明显。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化解房地产库存,要从供需两端入手。
在供给方面,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从长期趋势看,住房市场已经跨越数量短缺阶段,正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改善型、季节性、第二住房、高舒适度住宅、适老住宅、青年公寓等差异化、特色鲜明需求,将成为市场供给重点。
在需求层面,业内认为,随着楼市去库存成为决策关注点,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城市取消或放松限购政策。此外,专家认为,应当通过放宽信贷政策、减免购房税费、增加购房补贴等方式为加大需求侧的引导。
趋势四:防范金融风险便利融资
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这意味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渐行渐近。
打造兼顾融资功能、市场监管、投资者保护的资本市场,有利于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着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待解。这其中,我国金融结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偏低是重要原因,也容易造成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撰文预计,从2014年到2020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从17.2%提高到25%左右,债券市场余额将与GDP总量一样多。(陈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