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阿拉善:以“一体两翼”战略实施精准扶贫
新建的扶贫新村,小图为旧村。
农牧民积极申请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
“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发羊现场。
走进阿右旗巴丹吉林镇额肯呼都格嘎查,只见马路两旁一幢幢徽派风格的砖瓦房建筑错落有致,家家门前挂着大红灯笼,“王家大院”“麦香村”“菊梅饭庄”等牌匾分外引人注目……望着这一切,记者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曾是一个地处沙漠腹地的贫困嘎查。
“近两年来,我们嘎查在盟扶贫办扶持下,确立了以‘宜居宜游’为目标,发展特色产业,搞活三产的发展新路子,家家户户都走上了富裕路。这都是扶贫开发给我们带来的好生活。”说起嘎查的变化,嘎查党支部书记吴明瑞脸颊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通过大力推进扶贫工作,短短两年这个嘎查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办“农家乐”12户,接待游客2.5万人次;开办超市、水果店、面食店10户,从事客运出租及运输业农牧民36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8344元增加到2014年的15024元,被确定为该盟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嘎查。
“十二五”以来,阿拉善盟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事关全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从以前单一的帮扶“输血”扶贫,变为广辐射的更加有利于农牧区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增加农牧民收入持续发展的“造血”扶贫,全力抓好整村推进、移民扶贫、产业化扶贫和科技培训扶贫等工作,使生活困难群众从根本上找到脱贫之路,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据统计,通过实施各类扶贫开发工程,该盟国家贫困标准线下人口由2010年底的24400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8156人,贫困发生率由21.6%下降到10.7%,年均减少3249人,实现规划目标的162%,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扶贫规划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一体两翼”扶贫驶上快车道
阿拉善盟有2万多贫困人口。按照“十二五”期间年均减少贫困人口0.2万、返贫率控制在7.8%以内、80%的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的目标,该盟从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和生存环境、着力破解增收难题、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实施以“整村推进”和“三到村三到户”为主体、以金融扶贫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特别是近两年来,阿盟坚持走精准扶贫和项目带动、移民搬迁、特色种养、生态恢复等扶贫路子,多措并举、创新机制,使全盟扶贫开发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为使扶贫工作扎实推进,该盟建立了盟、旗(区)、苏木(镇)三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负责的扶贫开发主体责任制和层级考评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管理体系,完善了“盟级领导联系苏木镇、旗级领导联系嘎查村、苏木镇干部联系贫困户”的长效工作机制,制定了《阿拉善盟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程的意见》《阿拉善盟扶贫攻坚工程“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案》等,30名盟级领导联系30个苏木镇,106名旗级领导干部联系193个嘎查村、社区、居委会。从2013年起,该盟还启动了社会扶贫结对帮扶工程,组织动员盟、旗(区)462个帮扶单位帮扶198个嘎查(村)、帮扶贫困家庭736户2196人。帮扶单位从改善优化贫困地区发展条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和提升贫困主体自我发展能力入手,加大扶贫帮扶力度。
“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三到村三到户”是阿拉善扶贫模式重大转变,核心是要解决好“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的问题,把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变为精准滴灌式扶贫,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该盟为每个嘎查村确定1个帮扶单位、选派1支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确定1名帮扶责任人,帮助他们寻找贫困原因,制定贫困计划。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嘎查村、贫困户,该盟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靶向疗法,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安排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
自2014年启动“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作,阿拉善盟计划到2017年使全盟列入“三到村三到户”工作范围的39个贫困嘎查村3515户10136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面实现农牧区“十个全覆盖”目标。2014年,针对各嘎查实际分别实施种植业项目19个,养殖业项目27个,生产基地设施建设项目10个,发展三产旅游项目15个。2015年,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2925万元,实施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项目65个。目前,已有26个嘎查村完成当年建设任务,其余13个嘎查村计划2016年6月底前全部完工。
“十二五”期间,阿拉善盟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98亿元,是规划目标6.2亿元的145%。通过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扩镇、连片开发、雨露计划、产业化扶贫、贴息贷款、互助资金、“三到村三到户”工程、金融扶贫等重点扶贫工程,对人口和产业相对集中的苏木(镇)及嘎查(村)的水、电、路、讯、文化、卫生、移民住房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了“五通”,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富民工程杠杆“四两拨千斤”
几年前,牧民出身的乌日娜看准了蒙古水饺这一特色市场前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成立了阿王府源食品有限公司,搞起了蒙古水饺的加工生意。目前该企业建起1500平方米的厂房,可安置100个人就业。
“我的蒙古水饺产业能做大做强,关键得益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在我发展后续资金短缺、生产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时,是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扶持给我200万的贷款,解决了我资金短缺的难题。”说起扶贫政策把她带上致富路,乌日娜总有说不完的话。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自治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这项工程以开展金融扶贫贴息贷款为抓手,以解决农牧民担保难、贷款难、发展难问题为主攻方向,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功效,撬动银行放大资金投入量,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自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启动以来,该盟着力改革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扶贫方式由过去的大水“漫灌式”向“滴管式”转变,扶贫资金由“无偿”向“有偿”转变,扶贫功能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导向由“扶穷”向“扶志”转变,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集中力量改善重点贫困嘎查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截至去年12月底,全盟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金穗富农贷已授信6699户29405万元,累计发生额51561万元,贷款余额21198万元,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累计发放1519户1374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