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优环境 提品位 保健康 共筑国家卫生城

24.06.2015  13:20

  近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注意发挥卫生创建工作在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搞好卫生创建工作放在改善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城市文明、维护城市健康、加快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加大城市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城市管理,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卫生创建深入持久开展。

昆河湿地

  ● 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完善城市卫生长效管理

  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简称“创卫”)成功后,市委、市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意见》、《关于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的意见》、《包头市城市卫生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包头市城市卫生长效管理考核标准》等文件,为实施长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每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巩固“创卫”成果工作,研究部署落实常态管理的措施。市人大、市政协组织开展专项调研督查,及时指出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定期了解落实情况。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今年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包钢任总指挥的迎检指挥部,先后召开了6次指挥部工作会议,动员、部署、推进迎检工作。市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带队视察,现场办公解决难点卫生问题,促动工作落实。市指挥部办公室利用通报会和《曝光台》、《聚焦执行力》栏目,播放摄录的卫生问题影像,要求责任单位限时整改,收到了“出汗排毒”效果。

  工作网络更加完善。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各级政府更加认识到了爱卫办作为爱卫会办事机构的重要性和能动作用,加强了爱卫办建设,保障了更好地履行组织协调、科学指导、信息传递、监督检查等项职能。在城市卫生管理模式方面,健全完善市、区、街道(苏木、镇)、社区(村、嘎查)四级管理机制,明确并落实各级管理职责,市级管理负责宏观决策和指挥协调,区级管理负责组织实施,街道(苏木、镇)和社区(村、嘎查)负责逐级落实完成。避免了因职责划分不清、管理空位造成城市卫生管理工作“交叉点”和“空白点”。

智能交通

  ●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给市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立足于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围绕“让包头市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住上满意的房子、生活在美丽的城市”的目标,科学严谨编规划,立足实际搞建设,强化措施求创新,精益求精抓管理,基本形成了城市规模有序拓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提升,宜居宜业城市人居环境基本显现的良好局面,走出一条符合包头实际的建设管理道路。

  规划引领始终遵循。始终做到了“一个坚持”、“两个结合”、“三个突出”(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结合自然和人工因素,突出整体规划、绿色主题和人文景观),“尊重规划、维护规划、保护规划”的理念已上升为包头独特的城市文化,成为市民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先后编制完成《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包头市户外广告和牌匾设置》等16项专项规划、《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安置区》等30项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新都市中心区等7个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切实增强规划的连续性、科学性、严肃性和强制性,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和“千城一面”现象,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态和文化特征。

  城市建设力求变化。将“变化”作为衡量城市建设的根本标准和城市建设管理者的最大追求,力争城市一天比一天有新变化,一年比一年有新突破。三年来,坚持“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并重的工作思路,全市道路通车里程由1478公里增加到1632公里,建成区绿地面积由7123公顷提高至7404公顷,绿地率达到39.5%;集中供热面积由5860万平方米提高至6965万平方米,普及率达到94.3%;天然气管道长度由607公里提高至1128.4公里,普及率达到96.1%;污水日处理能力由32.5万吨提高至47.5万吨,处理率达到85.8%;垃圾日处理能力由1305吨提高至2928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4%。日益增强的城建“软实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G6高速包头出口

  公共服务优先保障。我市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坚持道路交通优先,打通青山路等“断头路”33条,新建改造青年路等98条,使全市“五横八纵”的交通脉络更加清晰;坚持公交出行优先,新增公交线路11条,新能源公交车325台,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坚持地下管网优先,新建改造污水、雨水管网125公里,杜绝出现“逢雨必涝、逢雨必瘫”情况,树立“城市良心”;坚持增亮添绿优先,按照“只增不减、逐年覆盖”的原则,高标准完成钢铁大街等道路两侧373栋建筑物楼体亮化工程;新建改造公园广场14个,完成75条道路和45处节点的绿化提档升级工程,全市已建成1万平方米以上的广场公园达到61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7平方米,晨曦和黄昏人们走出家门,来到公园广场跳起欢快的健身舞,成为包头市一张“鲜活”的名片;坚持宜居环境优先,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268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百姓暖房”工程得到深入推进;坚持安全饮水优先,减少工业用地下水720万平方米,新增城区健康水收益人口22.6万。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74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33项,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公共服务需求。

  城市棚改全力以赴。三年来,在累计投入资金160亿元,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面积近600万平方米,为17万余人圆了“住房梦”的同时,我们集中全市“领导之力、资金之力、政策之力、法律保障之力、全社会之力”等五方面力量,按照“政府要效果、企业得效益、群众享成果”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了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截至2014年10月底,全面完成了征收安置居民5.36万户、10.9万人,房屋面积430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全国城市棚户区改造示范城市”荣誉称号。同时,全市其他6.8万户、519万平方米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始启动,一条具有包头特色的棚改之路正在形成并向全国推广。

  环境整治力度空前。针对老工业城市的实际情况,以环境改善为根本,高标准完成了公路铁路沿线和城市出入口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清理拆除各类违章建筑56万平方米,绿化里程近40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700余公顷;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全面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严格依法治污,强化“治气、减煤、降尘、控车、严管”五项措施,推动“软监管”向“硬执法”转变,累计治理污染企业344家、整治煤场料场392家、取缔城区燃煤锅炉702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1.2万辆,2014年全市空气PM2.5浓度下降29.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45%;以科学技术为保障,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与环保部合作编制《包头市环境保护整体解决方案》,力争用五年的时间,采用世界一流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全市环境突出问题,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锦绣公园

  食品安全监管重成效。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下拨100万元食品安全专项经费;突出重点环节监管,强化农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畜禽屠宰等监管。建成餐饮服务行政审批、视频监控和预警提示等7个应用系统;实施食品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制度,餐饮业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到100%;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旗、县),青山区被命名为国家、自治区餐饮服务示范区,起到了典范带动作用;加强源头管控。建设九原区、土右旗、青山区3个集加工、仓储、配送、检验于一体的食品加工园区,解决了食品小加工作坊多、散、乱、差、难管理问题。在自治区率先建立政府主导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首批50个试点陆续建成运行,包头获批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城市。

  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和传染病防治质量逐年提高。加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定了《包头市“五小”行业管理办法》,严把卫生许可关;开展公共场所专项整治。以住宿业、娱乐场所、理发美容店、公共浴室为重点,狠抓卫生设施配置,公共用品用具消毒、规范操作等关键环节落实;全面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及时公示评审结果;加强城市自来水厂和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制订《包头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按标准要求监测,确保了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近三年,市级疾控中心实验室装备率和检验项目达标率均达到90%,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和新发传染病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建立落实传染病报告管理长效机制,2011年-2014年,全市法定传染病调查漏报率均在2%以内;完善市、县、乡三级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的灵敏性和高效性逐步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卫生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传染病网络报告正常运行率达100%,网络报告及时率和准确率达98%以上,2011年-2014年我市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的排名均位于自治区的前列。

  城市卫生管理注重常态。以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城市建设管理年、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和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等为契机,开展专项整治和精细化管理活动,把任务分解到责任地区和单位,并明确了完成时限和考核办法。将属地实施治理、部门指导监管、群众参与监督有机结合,集中整治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等处卫生死角。推行网格化实名制管理,定片、定人、定责,错时巡查,治理出店经营、占道作业、夜市烧烤、户外广告、违法建设。采取设置固定广告粘贴栏、机械高压清洗、专业队伍清铲、电信公司扣费、执法部门打击等疏堵结合方式,治理“三乱”小广告。设置36个便民市场和便民早夜市,疏导流动摊贩入市规范经营。加强十字路口规划和管理,实施导流岛建设,确保行人及车辆安全。将重点路段设为严管路,采取劝导、教育、处罚等手段治理违法停放机动车。招募志愿者摆放无序停放的非机动车。加强巡逻管控,清理、查扣摆摊设点占道经营车辆。新建4个集贸市场,缓解布局不合理问题。每月开展集贸市场互查行动,强化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者履行“第一责任人”义务,规范市场布局、合理配置环卫设施,增加保洁人员,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推进亮证经营、索证索票制度的落实等。城乡卫生基本做到了长效化管理,常态化保持。

  机制改革力争高效。将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合并,区级食药、工商、质检三家机构整合,进一步履顺各级职责,方便监督管理,解决了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问题。将商务局屠宰厂建设审批、防疫管理等职能移交给农牧业局监管,避免了两个部门谁也管不住、谁也管不好的现象发生。为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树立大城管理念,积极推行城管环卫一体化改革,将环卫职能并入城管部门,推行网格化实名制管理,不断完善“智慧城管”运行系统,推动城市管理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由制约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阿嘎如泰新村

  市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将健康教育纳入“健康包头行动”惠民工程,不断扩大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增强群众的参与主动性,使我市的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健全发挥“一纵到底,四点辐盖”健康教育网络作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常规管理,全市“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规定指标达到90%。医疗机构优势充分发挥,病人、家属卫生防病和健康知识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社区健康教育逐步推进,全市各街道居民委员会均有专人、专室、专门设备和相应刊物。行业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培训覆盖率达到100%。媒体健康教育持续提升,开辟“健康科普”、“吴军谈健康”、“健康包头”等栏目,定期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市民健康素质不断提升,参与、监督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意识逐年提高。健全控烟工作机制。制定印发《包头市履行烟草框架公约工作规划》、《包头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重点开展社会控烟宣传、无烟单位(医院、学校、企业)创建、公共场所控烟管理。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控烟氛围。

小区创建园地

  ● 发挥爱国卫生作用提升城乡卫生管理水平

  爱卫法制管理初步建立。2012年我市在《内蒙古自治区爱国卫生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包头市工作实际,草拟了《包头市爱国卫生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规范各级各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应履行的爱国卫生义务和权力内容;通过制定实行综合监督、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监督各级各部门爱国卫生工作履职情况和工作效果。制定奖惩条款,对爱国卫生工作中完成目标任务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采取批评教育、责令整改、媒体曝光、实行问责、行政处分、取消荣誉称号等方式,教育惩戒工作目标任务不完成或一些不卫生、不文明等行为。《包头市爱国卫生工作条例》经包头市和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于2014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为自治区首个爱国卫生工作立法的盟市。

  社会宣传收到成效。每年以“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为契机,广泛深入开展卫生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行业、进社区活动,提升市民卫生、健康意识的基础上,2012年3月,创办了《包头爱国卫生》月刊,紧紧围绕包头爱国卫生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每月发行一期,向各地区、市直各相关部门、窗口单位、居民社区免费发放,并送市相关领导及上级爱卫主管部门,成为传承爱卫精神、传达爱卫信息、传播爱卫知识、传递爱卫风采的精神家园和文化阵地。随着移动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已成一种重要的传媒方式。今年3月开设了包头爱国卫生微平台,旨在广泛征求民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强双向交流,增强爱国卫生宣传主动性,扩展延伸了爱国卫生现有的宣传格局。包头爱国卫生下设微健康、微政务、微互动3个菜单栏目。特别是微互动,下设投诉电话查询、在线投诉举报等子栏目,方便了市民投诉卫生问题、监督城市管理。运行以来,受到市民的热切关注。

  城乡整治扎实深入。认真贯彻全国、自治区两级爱卫会有关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文件精神,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制定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工作方案,着力加快乡镇(苏木)、村(嘎查)基础、环卫设施建设,健立卫生管理机制,改善城乡卫生面貌。三年来,通过采取政府投入,专业队伍整治、群众义务劳动清理、职能部门指导监管等措施,建成区内的镇、村(除已拆迁或列入拆迁计划内的)全部硬化了道路、配置了垃圾转运站和垃圾桶等环卫设施,45%的村实行了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业,55%的村采取“政府投一点、乡镇拿一点、村委会出一点、村民交一点”的筹资方式,组建专门的卫生管理队伍,负责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等项工作。使得镇、村基本能够做到干净、整洁。今年,结合全国、自治区两级爱卫会有关“三清一绿”要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百日攻坚行动”,围绕“治乱、治脏、治违”,实施城市道路平面、沿街建筑立面、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以打造23条景观示范街为抓手,着力整顿出店经营等“六乱”现象。通过实施道路街巷填绿、单位庭院增绿工程,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

  爱卫“细胞”创建遍地开花。按照“宣传发动、自觉自愿、逐级申报、严格把关、树立典范、引领带动”的创建工作原则,积极开展创建国家、自治区、包头市级卫生先进镇、街道、乡镇、社区、村活动(统称“单位”)。通过爱卫“细胞”创建,将一些重视程度高、基础设施好、卫生制度完善、卫生管理达标的单位树立成典范,带动提高其他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卫生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已创建自治区级卫生单位61个、市级卫生单位305个。借助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平台,以城带乡,积极推进土右旗、达茂旗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工作,目前土右旗萨拉齐镇、达茂旗百灵庙镇均已顺利通过全国爱卫办技术评估。

  病媒生物防制成果持久巩固。加大经费投入。2011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400余万元用于无物业居民小区和公共地段的除四害消杀和防害设施设置。扩大“除四害”宣传。通过媒体报道、入户发放材料、手机微平台传播等形式,普及科学除害知识,提高居民群众除害意识和积极性。大力开展“四害”孳生地治理。管好厕所、垃圾站(箱)、下水道、沟渠和楼道卫生,清除卫生死角,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每年组织开展大规模冬春季灭鼠灭蟑、夏秋季灭蝇灭蚊活动,完善防蝇防鼠设施。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除“四害”全达标成果。

  卫生检查考核已成常态。检查考核是推进工作的有效手段。我市出台的《城市卫生长效管理办法》,重点考核市容环境卫生、市政环卫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和食品安全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涉及内容的常态化管理,考核分城区组、职能部门组、窗口单位组。采取明查、暗查、自查和社会监督、行业监管及工作目标完成得分相结合方式。每季度对城区进行一次明查和暗查,每半年对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进行一次检查,每季度、每半年综合汇总考核评分情况,通报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达标、不达标三个等次。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作为考核奖励经费,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城市基础建设投入的补贴以及城市卫生长效管理考核中先进集体的奖励。市委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情况作为旗县区、市直部门、自治区垂管部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了城市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创卫”成功以来,要健全落实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及时曝光整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督查频次,通过市领导视察、多部门联合检查等形式,督导地区、部门工作成效;对于屡促不动、整治不力,群众反映大、社会影响坏的地区、部门,根据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将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城乡卫生创建活动,更多更好地惠及市民生活。(策划/许文霞张瑞□ 许文霞张胜利)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