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是永远的家园

20.05.2015  12:00

   已是耄耋之年的路昌林和老伴都是山东人,却为内蒙古的治沙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终身。路昌林说,我们老两口要一直携手守望着乌兰布和沙漠——

  1935年,路昌林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长青县一个农民家庭。他13岁那年,正读小学三年级,父母就为他迎娶了17岁的梅秀英做新娘。

  婚后,身为长子的路昌林继续上学,梅秀英和婆婆公公共同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烧火做饭,推碾压面,还要织布做针线。路昌林16岁那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梅秀英的担子更重了,但是她义无反顾地支持路昌林继续求学,和公婆一直把路昌林从小学供到大学。为了能给在外地读书的路昌林写信,梅秀英参加了村子里的识字班,学习文化。

  1958年冬,时年23岁的路昌林大学毕业,成了风度翩翩的大知识分子、国家干部。而梅秀英则成了3个孩子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两人社会地位的差距拉大了。路昌林觉得妻子含辛茹苦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自己绝不能做出对不起妻子的事,一定要尊重妻子,两人要相敬如宾过一辈子。

  1958年,国家号召青年人支援边疆建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路昌林积极响应报了名。梅秀英对路昌林的行动非常支持,她说,“你做的对,这是好事情。”

  路昌林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内蒙古磴口综合治沙实验站。那时的沙区条件极为艰苦,工作环境非常恶劣。谈到那段不寻常的岁月,路昌林说:“一言难尽呀!毫不夸张地说,在乌兰布和沙漠考察期间,就连喝水也没有保证。有一次,天黑了还找不到水,我和向导最后找到一眼被沙子掩埋的废弃井,用装水的铜壶盖子一点一点把沙子掏出来,等待水渗出来,再一点一点装到铜壶里,晚上10点钟将水驮到宿营地,大家摸黑焖了一锅米饭吃了。第二天早晨一看,发现米饭里不仅有沙子,还有羊粪。那些年风大沙多,不知吃进肚子里多少沙子。有时风大得连帐篷也搭不起来,我们只能将帐篷盖在身上睡……”

  后来,妻子梅秀英带着孩子也跟来了。没有房子住,路昌林和妻子带着孩子住过猪圈,住过车库。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梅秀英都无怨无悔。她不仅要带孩子、操持家务,还要做临时工,背砖、脱坯、抱石头,挖渠、装车、盖房子,为了一天1元4角5分的工资,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当时路昌林每月只挣39.5元的工资,没有梅秀英的收入,家里日子根本就没法过。

  就这样,路昌林和妻子一直在为理想努力奋斗着。渐渐的,工作生活条件逐渐好转,路昌林后来担任了中国林科院内蒙古沙林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他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位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到单位检查工作,当时国家规定的接待标准是四菜一汤,路昌林就在单位的食堂安排了家常的两个素菜、两个荤菜。菜上齐后,路昌林对这位领导说,“我回家吃了,您慢用。”

  说起那段火红的岁月,路昌林说:“谈不上什么贡献,只能说在扎根边疆建设上听了党的话,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一直走到今天。看着乌兰布和沙漠沙区环境逐步改观,感觉那时我们真是没白干啊!”

  路昌林认为,自己在治沙工作上取得一些成就,一半以上的功劳要归于老伴。妻子是他事业上的贤内助,她用柔嫩的臂膀撑起了这个家,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带领全体干部职工一心一意地扑在事业上,在茫茫的乌兰布和沙漠中营造了数十万亩绿色。

  60多年来,路昌林夫妇两人相互支持,相互信赖,相濡以沫,早已经谁也离不开谁了。路昌林说,我和老伴都是80多岁的人了,我们老两口要一直携手守望着乌兰布和沙漠,这里是我们永远的家园。(潘生富)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