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不断内容常新 呼和浩特群众文化活动乐了百姓
每天下午,住在地质局南街的魏阿姨都要和几个老姐妹一起约着去呼和浩特民族剧场。那里每天都有名家名角演出的戏曲节目,让酷爱看戏听戏和唱戏的魏阿姨特别过瘾。
“我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听戏,原来在村里,一年能有几场送戏下乡的演出,全村人都要搬着凳子去看戏。后来到市里住了,却好长时间听不上戏。可这几年,民族剧场每天都有两场戏,还都是名曲名角,我和爱看戏的姐妹们天天风雨无阻,可算过了戏瘾了。”魏阿姨兴奋地一边说着一边急急地往剧场走。
的确,近年来,呼和浩特群众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几乎每个社区都有文艺队,扭秧歌、跳广场舞、耍太极扇各有所长。张阿姨七十多岁了,每天早晚都要参加社区的舞蹈队排练。张阿姨说:“现在一天不跳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不管春夏秋冬,天再冷我们也坚持每天跳舞,跳得时间长了,社区有个什么比赛演出的,也总是积极地参加,倒不求获个什么名次,主要是我们老姐妹们有事做了,精气神也不一样了。”
社区的变化是呼和浩特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呼和浩特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届的“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已形成了具有浓郁“草原文化”、“昭君文化”特色的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品牌。“青城讲坛”、“百姓文化大讲堂”等面向群众的讲座活动,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呼和浩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也在全面开花。全市每年组织开展的“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文化进社区活动”、“崇尚文明爱我家园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周末戏剧大舞台”、“送文化下乡”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各旗县区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县一品”活动,如玉泉区的“大召文化庙会”、托克托县的“黄河旅游文化节”、武川县的“莜面文化节”、清水河县的“长城文化节”、土左旗的“敕勒川民俗文化节”等,其内容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呼和浩特持续不断的群众文化活动局面已经基本形成,各地跳起来、唱起来、舞起来的热闹场面,已经成为呼和浩特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
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这是呼和浩特文化建设的目标。在近年来的不断建设中,呼和浩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正在有效地发挥作用,市图书馆、群艺馆、民族美术馆、博物馆及旗县区“文图”两馆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中心、辅导中心、组织中心、研究中心、培训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有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各级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79万人次,人均到馆0.27次。全市开展各类读书活动173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联合开办的公益性“老年艺术大学”及馆内开设的各类专题培训班等,深受群众欢迎。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利用“文化惠民一卡通”、“文化进社区”、“送戏下乡”、“弱势群体文化辅导培训”等形式开展专题服务,有效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一方面,政府搭台,送“乐“于百姓,另一方面,就是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自己搭台,自娱自乐。双管齐下,引得大批群众积极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农村的田间地头,群众文艺演出不断,文化活动常新。(记者 苗青)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