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培训工作座谈会在银川召开
9月24至25日,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培训工作座谈会在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会议交流了各地农民培训工作经验做法,分析了当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了农广校体系提升农民培训服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明确了新阶段农广校发展定位和基本任务。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刘天金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农广校副校长严东权作了题为“深化改革精准培育 做好新阶段农广校培训工作”的主题报告,宁夏自治区农牧厅总农艺师宿文军到会并致词。全国各省级校和部分计划单列市农广校的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培训工作副校长参加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农广校校长季广德参会。
会议交流了近两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经验和做法,陕西、湖北、山东、江苏和河北平泉县5个农广校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同环节做了典型发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启动以来,全国农广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部署,勇担重任、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培育工作深入推进,涌现出很多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代表性强的经验和做法。陕西省农广校突出抓好前期摸底调查,组织各级农业部门和相关机构深入村组拉网调查,逐户逐人统计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符合职业农民特征的培育对象基础信息,并建立全省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数据库,将信息逐级汇总后分类入库。摸底人数达到20万人,入库培育对象11.4万人,实现了培育对象的精准化,切实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湖北省农广校搭建集培训师资管理、教师授课评价、精品讲师团队推介、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案展示、远程教育培训、农民对接咨询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管理平台,并按照“分级培养,专兼结合,动态管理,资源共享”原则对师资库进行建设与管理,目前入库师资3000人,实现了优秀师资资源配置和共享,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撑保障;山东省农广校以服务产业发展和满足农民需要为目标,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开展分层培训。经营管理教育培训由市级分校统一组织,县级分校配合,集中培训7天,实行统一管理。岗位职业技能培训由县级分校和乡镇教学点承担,引入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并推进田间学校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有效提高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江苏省强化政府主导,省委省政府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纳入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省农委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增长率纳入全省农业系统重点工作考核指标,各市、县(市、区)政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目标考核重点内容,通过指标引领,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变成了政府行为。今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河北省平泉县农广校将教学班建到产业村、产业园区和农民合作社,打造“一村一校”、“一园一校”、“一社一校”,构建“校村园社”培育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全过程对接,极大调动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会议强调,农广校建校35年来,不断调整发展定位,经历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队伍构建三个阶段。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是最大需求,政府和社会有强烈愿望,农广校体系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农广校的教职员工要统一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培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自信心。一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转变传统观念,打破项目思维,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农业公共服务重要支撑体系来建设,推进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承担公益性、基础性、制度性工作,实现有人想事、有人办事、有人成事。树立全面的体系观,以职能建设为核心,加强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条件建设,把农广校建设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认定管理基地、基础信息基地和服务联络基地。二要走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化培育之路。坚持“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强化调查摸底、建档入库工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模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政府和社会认可度。坚持与产业发展政策相融合,推进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梳理产业扶持政策,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清单,把持证农民作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必要条件或优先条件,真正实现政策扶持突破。三要深入推进培训工作制度化建设。规范培训内容,开展综合性培训,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依据培训规范,明确培训要求,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培训质量;加强培训教材建设和管理,本着对农民负责、对培训事业负责的态度,选好用好培训教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健全制度,分级建设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按照围绕产业、走进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的要求,以农民合作社等为主体,构建农民田间学校基层教学工作格局,促进教育培训工作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完善全国农广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平台,发展壮大新阶段农广校体系,实现农广校体系培育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