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口岸优势 推进向北开放
锡林郭勒盟下辖9旗、2市、1县和1个管理区,南距北京180公里,北与蒙古国边境线长达1103公里,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常年开放的一类陆路口岸。2014年,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8337”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实施“草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优化口岸通关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快推进向北开放工作,推动双边贸易发展。
展现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面貌。二连浩特市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并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二连浩特口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各项功能不断升级和完善,大口岸、大通关、大发展的框架已形成。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与蒙古国的毕其格图口岸相邻,是内蒙古自治区继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之后第三个实现常年开放的国际性口岸,成为中蒙两国经贸合作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和连接蒙俄、辐射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重要节点。2014年,锡林郭勒盟完成口岸进出口货物量1500万吨,同比增长16.9%,其中:进口货物为990万吨,同比增长14.5%;出口货物为510万吨,同比增长19.2%。出入境人员为205万人次,同比增加4.55%,其中:进境人员103.14万人次,同比增加5.13%;出境人员为101.86万人次,同比增加3.83%。进出口货值为45亿美元,同比增长19.3%,其中:进口货值为30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出口货值为15.7亿美元,同比增加8.2%。
不断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锡林郭勒盟不断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其中:二连浩特市累计投入12亿元,组织实施了一批事关口岸长远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了铁路、公路和航空三位一体的运输网络,口岸过货能力大幅度增加;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累计投入4亿多元,建成了口岸联检区、海关进口货监区、进口煤炭监管区、出口物流监管区及配套的仓储、办公设施,铺设了移动、联通通讯网络,满足了常年开放、通关的要求。
切实推进中蒙经贸合作。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依托口岸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在推进中蒙经贸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口岸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锡林郭勒盟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商品展”、“2014年内蒙古·蒙古国投资贸易洽谈推介会”和在蒙古国苏赫巴托省西乌日特市举办的“草原新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展”,通过中蒙经贸合作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两国政府部门及企业间的互信,推动了经贸合作的发展。
不断提升口岸管理服务水平。锡林郭勒盟口岸联检部门坚持口岸工作始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认真履行口岸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坚持“依法把关、进出方便、管理科学、监管有效”的原则,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综合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地方党委、政府也不断加强口岸工作的协调,实行口岸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会议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口岸服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使口岸管理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口岸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深化口岸跨区域通关协作机制。锡林郭勒盟口岸联检部门主动与蒙古国东部三省口岸管理部门联系,商请蒙方联检单位简化通关程序,建立定期会晤和信息通报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境外通关瓶颈,提高通关效率。同时,加强与沿海口岸的通关协作,与锦州港口岸管理部门签订了《跨区域口岸通关合作备忘录》,形成了跨区域通关协作机制。其次,加强港口、铁路、物流单位的协调工作,更好的为企业服务。通过上述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口岸商贸流通发展。
加强中蒙多领域合作。按照自治区向北开放领导小组的部署,锡林郭勒盟向北开放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两次组团赴蒙古国进行友好访问,签署了中蒙双方共同建设“草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九个框架协议,包括:畜牧业合作、能源开发、旅游观光、交通建设、商贸流通、教育发展、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会晤交流等内容
营造强有力的舆论宣传氛围。充分利用地方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为锡林郭勒盟向北开放工作营造氛围、凝聚共识。在锡林郭勒盟外宣办、电视台等媒体单位的通力配合下,完成了地方领导专访;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专题片制作工作,还利用机场、车站、广场、道路出入口的显耀位置进行户外宣传。同时,积极筹备“深化与蒙古国合作交流工作座谈会”、“中蒙东部区域发展论坛”等活动,共商锡林郭勒盟向北开放工作。
(杨志军、锡盟口岸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