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转型 大漠逐梦 殷玉珍的后治沙时代(视频)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15日电(周望)2015年8月8日,赵三奎一家从韩国首尔飞到北京,开始了他们十年来的第五次中国之旅。这五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同一个地方——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毛乌素沙漠腹地里的一片“绿洲”。
这片绿色王国的肇始者20岁时在沙窝里种下第一棵树。30年后,1棵树变成60万棵,6万亩沙地变成林地。她的事迹感动了包括赵三奎一家在内的无数人。如今,随着时代的演进,她的事业也迈进“后治沙时代”。她,就是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中国十大女杰、全国劳模殷玉珍。
沙里淘金大漠播绿
30个寒来暑往,昔日用来插眼撒树种的钢钎被磨短了一尺多。不毛之地被一个柔弱的女人变成了一片绿色王国。植树60万余株,筑防风沙障2万多亩,建成近6万亩的绿洲,这就是殷玉珍在沙漠里坚守30年的成果。
毛乌素沙漠的一个角落如今已绿树成荫。
玉珍生态园
这6万亩林地改变了周围的小生态。走进林地深处,除了人工种植的树木,还能看到不少野生的杨树,植物已经可以自己繁衍。几十年落叶堆积,腐叶土渐渐覆盖了黄沙,最厚的地方竟达两米。昔日的沙坡如今已成土坡,坡下背阴处还长出了苔藓。
殷玉珍说,以前受风沙侵害,土壤不好,种一亩地最多能打30斤粮食,这两年每亩至少能打100斤;刚嫁过来那几年,风沙一起,刮得连院子都不敢出。如今刮再大的风也只见树梢摆动,不见沙子漫天飞舞。
一对燕子在殷玉珍家的屋檐下安了家,每天为了哺育雏鸟忙进忙出。“早前哪见过燕子了?见到个麻巧儿高兴好几天。”如今,生态环境好了,兔子、狐狸、刺猬、獾子和各种鸟都在这个“绿色王国”里繁衍生息。早前让殷玉珍见一次就高兴好几天的麻雀,如今却成了“幸福的烦恼”,她家种的谷子经常被麻雀偷吃。这些天,殷玉珍的小儿子正张罗着买无人机轰麻雀呢。
流沙固定了,环境改善了,殷玉珍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荣誉接踵而至。她先后荣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个人、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者、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联合国2005年全球千名妇女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会议上,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人选。
2009年7月,8个国家环保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来到她的“绿色王国”召开沙漠治理研讨会。
2010年10月,殷玉珍在韩国妇女与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上荣获国际水环境“盖娅”(GAIA)奖一等奖。2012年3月13日被邀请参加法国马赛举办的第六届世界水论坛部长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
她先后荣获国内国外奖项80余项,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韩国国家电视台将她的事迹制作成多语电视专题片在全球播出。
名利双收的殷玉珍似乎可以靠山吃山,吃几天安乐茶饭了。但天生“一根筋”的她建起了“玉珍生态园”,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从以前沙里种树到如今沙里淘金,殷玉珍的目标不仅是治好沙,管好沙,更要用好沙。
沙漠里的桃子丰收了。
殷玉珍在生态园里种上了小米、玉米、西瓜、桃、杏、李子……全程有机种植,绿色新鲜。
生态园里还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和4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5000平方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体完工,即将投入使用。
果子满枝、牛羊肥壮、农家饭喷香,玉珍生态园渐渐成了周边地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受过穷才知道没钱事难办。治沙是个无底洞,像我当年那样地傻受,成不了大事。我思谋着咋个能从沙漠里刨出金坷垃,再把钱投到种树上来。”殷玉珍虽然怎么读过书,但想法其实就是走循环经济的路。她知道,要想真正治好沙,光靠个把人出苦力不成,光靠国家投入也不成,最好的办法就是沙里淘金,再大漠播绿。
未来,殷玉珍打算大力发展林下产业,把她的生态园打造成以旅游餐饮为主打,种养殖结合的经济实体。再以经营收入扩大林地面积、升级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把这片沙地彻底变成一个宜居的绿色神态圈。
现如今,她已经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经过多年摸索,殷玉珍发现,改良后的沙地能适应大多数蔬菜水果的生长,由于土壤透气、昼夜温差大、光照强,这里长的水果格外甜。于是她冒出了一个想法,“咱能不能联系一些个大企业,人家需要啥咱就种啥。这就不愁卖不出个了。”“这不就是订单农业吗?”记者问。“名号咱不懂,就是这么个道道。”
7月20日,殷玉珍雇了辆卡车,把一车水甜的桃子送到了中联创投公司。“今年的桃子他们公司订下了,过去顺便谈下看他们明年需要订点啥。”
转型的压力压不倒这个强韧的女人,对新事物的恐惧吓不退这个“没文化”的农民。仿佛一切困难对于这个敢于战天斗地的女人来说都是她向上攀登的抓手。然而,30年前,殷玉珍的治沙之路远没有如今这么宽阔平坦,她唯一的办法就是埋头苦干。用她自己的话说:“那咋会只知道傻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