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额尔敦白音:探寻民族文化瑰宝
4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2015年度长江学者入选名单,额尔敦白音成为2015年度内蒙古唯一入选的学者,他也成为内蒙古社会科学界第一位入选长江学者的人。作为研究蒙藏文化的知名学者,在30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额尔敦白音发现、挖掘、整理了大量蒙古族高僧用藏文创作的典籍,这一荣誉可谓实至名归。作为国内外屈指可数的精通蒙文和藏文的专家,额尔敦白音有着怎样的故事?5月5日,记者来到额尔敦白音家,对他进行了专访。
与阿沛·阿旺晋美合影(资料图片)
额尔敦白音教授
在英国求学时与霍金合影(资料图片)
“第一次去拉萨,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学习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去拉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县团级以上的干部持单位的介绍信,提前1个月到北京预订机票。当时我的职务级别不够,还是当时的校领导出面协调,才买上机票。”5月5日上午,拿着1987年在拉萨贡嘎机场的一张照片,额尔敦白音开始讲述自己的求学和科研故事。
1987年,额尔敦白音踏上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进藏求学之旅,在西藏大学学习3年的藏语言文学及佛学理论。那时,他刚刚从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毕业,成为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去西藏求学,源于当时西藏大学和内蒙古大学达成的互派学者交流学习的合作协议。
在历史的长河里,蒙藏文化关系经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十三世纪之后,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蒙古地区涌现出了许多精通藏文的高僧喇嘛,他们长途跋涉到西藏地区学习和吸收藏族文化,翻译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并用藏文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这些著作,无疑是蒙古族文化中的宝藏。
为了挖掘这些珍贵的宝藏,内蒙古大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着力培养蒙藏文兼通的青年学者。大学本科阶段,学校开设藏文课,额尔敦白音就有了一定的藏文基础,留校任教后他成为第一个走进西藏求学的人。
初到拉萨,难以适应高原气候,额尔敦白音经常流鼻血、彻夜难眠,但他十分珍惜来拉萨学习的机会,克服身体的不适,废寝忘食地学习。在西藏大学的3年期间,额尔敦白音完成了藏语言文学系本科阶段的全部课程,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拉萨口语。
1992年9~12月、1999年5~11月他又两次奔赴西藏大学学习。他利用这个机会走遍藏区各大寺庙,搜集蒙古族学者创作的藏文典籍。这一时期,他在拉萨一处发现了34位蒙古族喇嘛学者用藏文撰著的全集,共计100286页139卷。此次发现被专家誉为“在一处发现蒙古族学者撰著的如此之多的藏文作品实属罕见,是蒙古学研究领域值得庆贺的大事。”从此,额尔敦白音开始了收集、整理、研究蒙古族高僧藏文著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