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农地整容 农民增收
河套的8月,向日葵金灿灿一望无垠。内蒙古巴彦淖尔五原县胜丰镇新胜三社,2400亩平整的“条田”,呈现的就是这样的美景。
“去年土地整治后,我们上了滴灌,种了番茄、香瓜、甜菜,每亩都收三四千元。前阵子‘灯笼红’蜜瓜一亩地就收了两万元。葵花长势也不错。”果蔬丰收后,望着金色的葵花地,王林中喜不自禁。
以前,每户几十亩耕地都零散叉花,秋收有时会忘了一旮旯,还得路过的村民提醒。“想种高效经济作物,没有路,不通水,也种不成。周边种葵花,你也得种葵花,收成每亩顶多1500元。”王林中说。
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整治中,五原县实行“三打破、五统一、一调整”,打破农户土地界线、打破杂乱田块地貌、打破布局混乱的渠沟路,统一平地、整田、挖渠、修路、造林,形成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重调整承包地,极大方便了农民生产。
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内蒙古巴彦淖尔全市,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三盛公水利枢纽,使这里成为亚洲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区,引黄灌溉面积达57.4万公顷。土地整治,让河套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继续延伸,更加通畅,每一寸土地都得到滋润。
巴彦淖尔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刘进升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河套地区每整治1万亩土地,可新增耕地约930亩,造林300亩,增产100万斤,节水75万立方米,年节本增收230万元。
比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红明村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项目正在收尾。该项目面积2077公顷,可新增耕地面积291公顷,新增耕地率为14%。改为滴灌后,中产田玉米产量由每亩1800斤增到2500斤,亩均增收600元左右,节水率达到50%以上。
治田需要人才。“80后”马瑞强是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博士,辞掉京城高薪回巴彦淖尔创业,通过“互联网+”,带领农户致富。身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多次在两会上建言,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新式农民的理想铺好基石的,正是土地整治。
总体上看,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布局上不撒胡椒面,而向产粮区倾斜集中。作为地处塞外的传统粮区,巴彦淖尔全市上下也形成共识,只有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放在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来谋划,精打细算,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金色河套成色更足。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