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农牧业蓄势迈步从头越

31.03.2015  19:18

有机面粉加工

施农家肥

有机奶生产

脱水菜产业

肉羊养殖(图片均为资料图)

   核心阅读

   ◎2014年,巴彦淖尔粮食总产量达到66.7亿斤,新增设施农业4.59万亩,总面积达到20.5万亩,累计建设“三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64.5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82万亩。有机奶产量为全国第一,达到17.5万吨,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2014年牧业年度羊饲养量突破2000万只,其中出栏1090万只,居全区第一,成功承办全国首届肉羊产业大会,被中国畜牧业协会授予“中国肉羊(巴美)之乡”称号。

  ◎2015年,巴彦淖尔将以争当自治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为主线,以绿色有机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巴彦淖尔天蓝、地绿、水清、土净,有1000万亩水浇地和7900多万亩草牧场,还有潜力无限的沙漠资源,发展绿色农牧业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如市委书记何永林所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我市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我们有基础、有条件在绿色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4月的脚步将至,春风吹拂在河套大地上,绿色正在勃发。这片因农耕文明而兴的土地,如今正掀开巴彦淖尔农牧业发展的新篇章,其主题便是绿色和有机。而在2015这崭新的一页上,巴彦淖尔市委、政府正描绘着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前景,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蓄势迈步,争当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

   让绿色、有机成为金字招牌

  3月,正值巴彦淖尔繁忙的春耕时节。在临河图克镇新胜村,村民齐建新把一车牛粪均匀地摊在地里。去年他家底肥用的就是牛粪,玉米长出来以后成色好、果粒大、病少。关于投入和产出,农民心里都一本账。连着几年施用农家肥,齐建新地里的作物长势旺盛,产量高,化肥投入也减少了,一亩能节省200元。不用宣传和说教,今年,村子里的人都用上了农家肥。

  对于土地来说,化肥是“大补之药”,然而补药怎么能天天都吃。与化肥相比,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这正符合巴彦淖尔转变农业发展结构,发展绿色、环境友好农业的要求。而大规模施用有机肥,巴彦淖尔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全市约有3000万头牲畜,有机肥源约为1900万吨,蓬勃发展的肉羊产业成了有机肥的“供应库”。

  同样施用有机肥,兆丰种业粮食公司更关注的是产品品质。这家企业用有机肥“滋养”小麦,又用石碾磨制出有机面粉,产品在2014年走进了中南海的后厨,在北京市场一炮走红,卖到了每斤96元,创下了国内面粉销售的“天价”。

  在兆丰种业的生产车间,只见一个个圆形筒仓内,一台台电动石碾不紧不慢地滚动着,一股浓郁的面粉香味扑鼻而来。听企业负责人介绍才知道,河套平原是全国唯一的高筋度硬质小麦种植区,在优良的光、热、水、土等条件下,河套小麦的各项指标都居全国前列。

  现在,兆丰种业在前旗乌拉山河谷有2万亩小麦种植基地,不使用农药、化肥生产的有机小麦通过了苛刻的欧盟标准的有机产品认证。面粉加工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低速低温石碾制粉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营养成分,这也是有机高端产品在北京等市场畅销的原因。

  这样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成了巴彦淖尔农牧业的金字招牌。今年2月,全国优质农产品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精品馆(上海馆)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开业,巴彦淖尔的河套酒业、圣牧高科、兆丰种业、富川公司

  等15家企业入驻,上百种绿色有机特色农畜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加强品质,力求通过绿色、有机认证,已经成为农牧业领域的一股风潮。目前,全市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78个。巴美肉羊、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五原黄柿子、五原灯笼红香瓜、五原小麦6个农产品通过了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全市累计拥有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的生产企业57家、产品159个,236个产品获得“三品”认证。到2014年,全市农畜产品出口贸易额已连续6年居全区之首,番茄、籽仁产业被列为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全市首个特色农产品葵花子在渤海交易所上市交易。

  2015年,巴彦淖尔将坚定地以绿色和有机打造“河套”、“巴盟”品牌,同时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抓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真正让河套农畜产品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向乌兰布和沙漠有机净土进军

  今春乍暖还寒的时候,沿穿沙公路驱车走进磴口县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深处,一座座蓝色棚顶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豁然展现在眼前,成千上万头健硕的奶牛在这里安家落户。它们吃的是有机牧草,喝的是井泉水,住的是保温圈舍,过着悠闲自在的“世外桃源”生活。

  沙漠里养奶牛,搞绿色产业,这不是痴人说梦,而是一个“励志”故事,题目叫“嬗变”的乌兰布和沙漠。

  贫瘠,曾是乌兰布和沙漠的特征。如今的她在巴彦淖尔这位兄长的引导下,从“养在深闺人不识”嬗变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现在,乌兰布和沙漠充满自信,自信来源于远离城市的污染,阳光照耀下的炽热沙子形成了天然的病毒隔离带;自信来源于丰富的光热资源、洁净优质的沙地资源。巴彦淖尔也立足于这块发展绿色农畜产品不可多得的净土,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到乌兰布和沙区发展沙草、酿酒葡萄种植、有机奶、有机肉羊精深加工等产业,力求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

  如今,乌兰布和沙漠沙产业发展正劲。巴彦淖尔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有500多万亩,可利用沙漠资源有70多万亩,发展农牧业潜力巨大。截至2014年,仅磴口一县已发展起5个品种的有机产业,基地达40多万亩,仅圣牧高科一项未来每年便可实现产值120亿元

   用“可追溯”打造安全放心产品

     今后,巴彦淖尔还将引导杭后等旗县向沙漠进军,全力打造全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有机食品基地。

  如果沙漠是巴彦淖尔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增长极,那循环经济则为转型增添了强劲动力。

  圣牧高科的“循环经”是:三亩草场所产草料能够养一头牛,一头牛所产牛粪处理后能还三亩草场,施肥后的草场在一年内就能增加1厘米的有机质。通过草→畜→肥→田→草的有机循环,带动了农牧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

  通过延长产业链,五原的巴美肉羊养殖科技示范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则能把养羊的成本降到零。简单地说,巴美养殖模式是利用秸秆、油料粕、番茄渣等原料生产肉羊全混日粮,利用羊的粪尿进行沼气发电,再利用羊粪、沼渣和腐殖酸混合发酵形成优质有机肥还田,环环相扣。换言之,这样的循环是没有废料的。同时,这家企业投资建设的年屠宰36万只肉羊的精深加工、冷链生产线也全面启动,向实现全产业链更进了一步。

  企业的带动效应无疑是巨大的,巴彦淖尔目前也正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通过做精做深来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打造河套农业“升级版”。

  如今,“可追溯”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大关键词,也成为农牧业领域打造品牌的利器。

  打开一个扫描软件,对准一块羊肉产品的二维码一扫,全程可追溯系统的界面马上出现。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个界面查到这块羊肉出自哪只羊,以及这只羊出生、饲养、屠宰、上市等各环节的信息,有的信息甚至能细致到一只羊所吃的一包饲料,以及屠宰时间是几点几分、具体的生产人员是谁等。这是巴彦淖尔以前旗谷林养殖公司、中旗蒙羊和青青草原养殖公司及五原京原养殖园区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正在打造的全程可追溯系统,确保羊肉产品从牧场到餐桌的安全可控。

  所有这些信息由强大的后台系统支撑。目前,巴彦淖尔已建立了自治区第一家屠宰检疫监管可视平台,肉羊品种、入场数量、耳标标识验证、待宰、屠宰、检疫、标识张贴、出场等环节全部实行可视监管。2014年,巴彦淖尔羊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3000万元。

  用全程可追溯、严监管,打造家喻户晓的绿色草原羊肉品牌,成为巴彦淖尔肉羊产业的最大梦想。巴彦淖尔将通过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不断完善和延伸肉羊产业链,让无污染、绿色羊肉食品走向国内外大市场,努力把肉羊产业打造成内蒙古自治区继乳业、马铃薯产业之后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第三大农牧业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巴彦淖尔也正逐步建立小麦、设施瓜菜等主要农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用可靠的质量立品牌,让巴彦淖尔的农畜产品都成为安全放心食品。(记者刘飞 高晓龙 邢皓 刘慧)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