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原标题: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写在“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题创新讲坛举办之际
题记: 乌海地处乌兰布和、库布齐两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是自治区乃至全国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曾经全市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60%,生态环境脆弱,沙尘天气易发频发。 特殊的环境条件,赋予了乌海防沙治沙的特殊使命。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乌海把建立绿色屏障作为一项最大的民心工程去实施,数十年如一日,向茫茫沙海宣战,实现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创造了“绿进沙退”的奇迹。
黄沙漫漫变满目青翠
7月15日,记者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看到,昔日黄沙蔓延的白独贵湾已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所覆盖,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与蔚蓝的天空、巍峨的山体、雄浑的黄河融为一体,整个景区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据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绿化工程是乌海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之一,设计治理面积2万亩,于2005年8月启动,一期、二期治理工程已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建设完成,三期工程正在加紧推进。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全面形成春季有花、夏季有阴、秋季有果、冬季有绿的生态景观。
从过去的黄沙漫漫,到现在的满目青翠;从过去种植沙枣树、刺槐等几种树,到现在种植樟子松、云杉、桧柏等30多个绿化树种;从过去的“沙进人退”到现在的“绿进沙退”……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的绿化进程,正是乌海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集中写照。
乌海地处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交汇处,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曾经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60%。气象部门信息显示,最近10年,乌海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2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500毫米。干燥的气候和高频率的沙尘天气,对乌海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伤害。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乌海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不断加大防沙治沙投入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国土绿化步伐,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重点对海勃湾海北生态区、白独贵湾等沙地进行了集中治理,对千里山、甘德尔山等山区进行了封山育林,通过恢复自然植被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是乌海防沙治沙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乌海认真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海勃湾东山、乌达西山、海南环城绿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批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全市林地面积逐年快速增加,荒漠化土地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翻开乌海防沙治沙的历史,我们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乌海荒漠化面积由2004年的1037平方公里减少到981平方公里,减少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04年的368平方公里减少到357平方公里,减少11平方公里,实现了荒漠化面积、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近几年,乌海在生态造林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乌海用于造林绿化的资金达32亿多元,年均投入绿化资金10亿元以上,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2%。目前,全市已完成林业生态治理面积5.9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67万公顷,封山育林3.28万公顷。
建管并举注重科学发展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乌海探索出保护和建设相结合、重点治理和全面推进相结合、防沙治沙和发展沙产业相结合的路子,综合治理沙化土地。乌海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禁牧的同时实施全面封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坚持重点突出、区别对待,海勃湾区、乌达区以大面积增加人工造林为主,海南区以种植柠条和封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葡萄、梭梭等林沙产业,开发葡萄酒和苁蓉等系列产品,延长林沙产业链条。 “三分造林,七分管护”。为确保造林的成活率和保有率,乌海坚持造林与养护并举,严格落实管护承包责任制,明确养护管理标准,切实保障养护资金投入,确保责任到人、标准严明、奖罚分明;积极创新灌溉方式,在造林中广泛推广应用以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造林技术,乔木造林全部采用节水灌溉;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大力种植樟子松、云杉、沙拐枣、沙木蓼等适合干旱地区生长的抗旱树种,造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
生态经济效益双双凸显
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乌海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也逐渐显现。乌海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拉动以葡萄、苁蓉、育苗、花卉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的林沙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葡萄、梭梭、育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基地10万亩,推动了生态建设和林沙产业的互促共赢。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乌海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乌海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充分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巩固和完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尽快使仍在扩展地区的土地沙化得到遏制,确保已治理地区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推动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记者 闫高乐)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