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积极采取措施把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乌兰察布市积极采取措施把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实施教育扶贫的关键是解决学生能不能上得起学、能不能上好学以及通过升学解决就业生存的问题。为此,乌兰察布市根据不同类型的贫困情况,制定了《乌兰察布市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管理办法(暂行)》,精准施策,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作。
1. 严格落实要求,确保将每一个贫困学生纳入扶助范围。 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乌兰察布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会议,按照“底数清、标准清、办法清、责任清”的要求,对全市13.7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制定了全市精准脱贫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按照市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市教育局对纳入教育扶贫对象所在贫困村、贫困家庭的收入、住房、人口状况、贫困原因等相关问题进行摸底调查,深入到贫困家庭子女所在学校、教学点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兴趣、心理等情况,做到了对贫困家庭及学生底数清、问题清、全覆盖,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加强核查,精准识别出贫困学生17085人,其中:小学4814人,初中 3486人,高中(包括职高)3656人,大学5129人。目前,市教育局正在对贫困生信息进行采集和录入。
2. 完善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学生上得起学。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教育支出情况,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资助体系。乡村学前幼儿园实行免收保育费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予以保障。蒙语授课幼儿园,市财政每人每月资助430元。贫困家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原国家补助生活费每人每天4元、5元和每年2000元助学金(普通高中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30%发放,职业中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年享受2000元助学金)的基础上,地方财政每人每天再分别增加生活补助费为7元、8元和15元(按每学年270天计算));同时,地方财政对没有列入低保范围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本科生补助四年,专科生补助三年;对县城寄宿的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高中学生(包括职业高中),每人每年补助交通费300元;对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寄宿生补助住宿费,每人每年补助500元。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贫困生学习用品、食宿和交通等生活条件,确保贫困生不因贫辍学、不因贫失学、不因贫降低学习和生活条件,极大地保证贫困学生上得起学。
3. 建立帮扶体系,确保贫困学生上好学。 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学生上好学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多措施并举,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贫困学生上好学的问题。一是建立精准帮扶问责机制。市、旗县两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逐级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建立教育帮扶问责机制,层层签订教育扶贫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把教育扶贫职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二是建立精准帮扶网络体系。市和旗县教育系统普遍建立了局机关、学校领导干部、党员教师、优秀学生“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网络体系,实行贫困学生成长导师制。由成长导师负责对贫困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关慰。三是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全市乡村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投入1.3亿元,新建改建乡村幼儿园100所,增加学位8498个 。改造中小学校舍48所,并为乡村学校、教学点,购置了图书补充了仪器设备。投资8000万元,为乡村学校配备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目前,乌兰察布市乡村95%以上的学校接入互联网,57个教学点完成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安装工作并投入使用。四是建立精准帮扶关爱机制。针对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多的现象,基于他们缺乏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在心理、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学校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宫、城乡校际联盟以及家校一体、家校共育等形式,注重从学习上关注、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爱,切实使贫困生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
4. 建立培训机制,确保实现精准扶贫全覆盖。 “三后生”培训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难点,为此,我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一是设立学科专业。立足当地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资源优势,在全市国家和自治区级示范职业学校和重点职业学校建立了骨干学科专业,如:集宁医专乌兰美家政服务、市职业学校和卓资县职业中学汽修、种养殖、烹饪等设置相关专业,为初中和高中毕业后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搭桥辅路,确保这些学生在本地就业、在本地脱贫、在本地致富。二是专门提供就业岗位。为了确保大学毕业后的贫困学生及时就业,市政府每年下达一定低保家庭大学生招聘指标,用于招聘成绩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及时就业。
5. 加强教育管理,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整体推进乌兰察布市教育发展,对推动全市扶贫攻坚任务意义重大。为此,我们把加强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关键环节,积极提升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幼儿园建设步伐,学前三年入园率提高到91.8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创新办学机制,采取公建民营、公助民办、派驻公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等形式,盘活学前教育资源存量,切实解决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二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内,化德县、察右后旗、凉城县、商都县、兴和县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工作;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办学,配齐配足教学设备,进一步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让贫困生享受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三是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多元化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力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应对高考改革,改革高中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四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打造骨干示范专业品牌,不断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如:卓资职业中学和市职业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致富技能。通过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内蒙古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