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爬行20年的脑瘫小伙渴望站起来
看,4岁时的他很萌很天真。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有残缺。
他跪着挪下门台迎接记者,又吃力地挪上去,撩起门帘请记者进屋。 他还让爸妈哪儿也不要走,就在家里招待客人。
他用蹭破了的小拇指关节敲击键盘,写下自己想要说的话。
温暖和感动充满这个清贫的家庭。
一个先天性脑瘫患者,无法说话,无法行走,却整天想着找工作、搞养殖、开网店……
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人,却能识字,会使用电脑,还计划在村里建图书阅览室……
一个生活基本无法自理的人,吃饭、穿衣不用人帮忙,爬行着走过20多年……
他叫李飞,家住杭后三道桥镇永进村一组。上帝给了他残疾的身体,却赋予他聪明的大脑和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我无法选择出生,却可以选择怎样活着。”李飞选择了坚强。
记者来了,他一定要亲自撩门帘
虽然无法言语,但感激之心令人动容
最近,26岁脑瘫小伙儿李飞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李飞无法走路,行动只能靠爬,衣服和鞋磨损严重。看着母亲每天干完农活儿还得熬夜给他缝补衣服,他十分心疼,于是联系了本报,希望爱心人士给他捐些旧衣服,以减轻母亲的负担。
李飞的事儿见报后,不少市民被他的孝心和坚强打动了,纷纷捐衣捐钱,甚至登门看望。深秋里,一股股暖流涌向这个农村之家。
11月4日,记者来到李飞家,将部分市民通过媒体“爱心通道”捐赠的衣物送到他手里,同时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
记者来访,李飞特别高兴。他9点收到记者的短信后,就告诉父母哪儿也不能去,准备招待客人。他守在屋檐下,紧盯着大门口,随时欢迎记者的到来。
10点,记者的车刚停在大门口,李飞就一边向屋里“嗷嗷”喊叫,通知父母迎客,一边跪着挪下十几厘米高的门台,热情地迎接记者。他把记者迎进院里,又快速爬上门台,撩起门帘,请记者进屋。记者让他先进,他摆动手臂,说什么也不肯。
进了屋,李飞坐在地下,仔细打量着记者。他的嘴和鼻子扭曲在一起,发出“咯咯”的声音。父亲李子清和母亲王金娥介绍,他这是在笑呢。记者请他坐在沙发上,他连忙摇头。王金娥理解他的心思,告诉记者:“他是怕把沙发弄脏了,我还得洗了。”
李飞穿的裤子,膝盖处磨起了毛茬,这是前两天爱心人士捐赠的。李飞基本一个星期磨烂一条裤子,王金娥不停地缝补,有时候能摞5层补丁;鞋一年得磨烂四五双。
李飞家有两间正房,父母住一间,他和80多岁的奶奶、患有精神疾病的三爹住一间。房子建起30多年了,屋里很简陋,设施陈旧,一看就知道生活较为困难。
李飞家的难处,主要是需要养活3个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尤其是李飞,更让他们操心。说到这个事儿,李子清和王金娥的脸上不免布满阴霾。
李飞出生时就患有脑瘫,李子清和王金娥虽多方寻医问药,但不见好转。等他们老了,李飞如何生存?这是个大问题。
记者和李子清夫妇交谈中,李飞不时伸出手臂,指着茶几上的水和烟,让记者喝水、抽烟。谈到他的时候,他会“嗯嗯”地插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候着急了,他还埋怨父母不给记者“翻译”他说的话。
从跟着电视识字到会用手机电脑
虽然没上过学,但知识始终是他内心最深的渴望
“别看他有这梁子病,其实可聪明了。”李子清说,儿子的病虽然让他们操心,但他的聪明、懂事让他们骄傲和满足。
李飞没上过一天学,识字量却很大,理解能力也比父母强,有时候,父母遇到不认识的字还得“请教”他。对于这点,记者深有体会。他和记者短信、QQ聊天时,几乎没有错别字,而且条理清晰,很有逻辑。
前几天,李子清买了个多功能插座,弄了半天也通不了电,李飞仔细看了遍说明书,三下两下就弄好了。像这样的例子多得是。而且,他的聪明,全村人都知道。村里有些老人不会操作手机,经常让他帮忙。就在记者来之前,有个收羊皮的人的手机突然打不出去了,他给按了几下就好了。
李飞是怎么识的字?说起来挺有点儿传奇味道。李飞十来岁的时候,看着其他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很羡慕,提出要读书。李子清找了块儿小黑板给他教字,可是农活儿太忙,教了几天就放弃了。但李飞没有放弃,爸爸没时间,那就跟着电视学呗。几年下来,他竟然无师自通,认识了大量生字、词汇。
按李子清的解释,这个跟李飞的记性好有关系。电话号码,他只要拨一遍就能记住,家里但凡有找不见的东西,一问他,保准能说出放在哪儿。
李飞计划以后在村里开个图书阅览室,让大家多读书多看报,提高文化水平。
除了聪明,李飞还很懂事。通过媒体求助,希望爱心人士捐赠衣服,这就是他自己的主意。直到记者采访王金娥时,老两口才知道儿子瞒着他们做了这件事。
“这个娃娃呀……”说起这个事儿,王金娥擦了擦眼泪。儿子怕她晚上缝补衣服累着,她十分感动。
他想找工作,他想办养鸡场,他想开网店……
他从未放弃自立的梦想
李飞住的那间房子里放着一台电脑,这是杭锦后旗一家单位送给他的。自从有了这台电脑,李飞单调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李飞的双手紧紧地握成团儿,无法伸展,移动鼠标、打字,都用右手小拇指关节来完成。记者留意到,他的小拇指关节处已经磨烂了。
李飞平时上网,主要是查资料和看搞笑视频。看搞笑视频,能使他暂时忘记身体的缺陷和内心的痛苦;查阅的资料多是脑瘫康复方面的内容。李飞加了几十个QQ群,好友大部分是残疾人、脑瘫患者和公益人士。他经常和好友交流,探讨病情,互相勉励。另外,他还加了几个“人力资源群”,想找份儿工作。
李飞很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即使完全做不到,至少也要自立,能够生活自理。他10岁的时候就坚持不让父母喂饭、穿衣服了,行动也靠自己爬行。20岁的时候,他突然对父母说,想出去找份儿工作。可是,他这种情况,父母哪能同意呢?为此,李飞好几天不吃饭,以示抗争。后来,亲戚们轮番劝说,他只好“回心转意”。
前两年,李飞在网上看到养鸡挺不错的,萌生了办养鸡场的念头。这回,家人怎么也劝不住了,只好找来一名养殖方面的专业人员,给他分析了养鸡需要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问题,结论是:以他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干这个。李飞这才打消了养鸡的念头。
李飞之所以要干点儿营生,原因就是年龄这么大了,还得靠父母养活,心里不好受。他想自力更生,减轻父母的负担。对此,李子清夫妇既高兴又难受,告诉他:只要我们活一天,就会养活你一天!
最近,李飞又有了新想法,希望参加就业部门开设的“淘宝培训班”,然后开个网店做代购。这个事儿,他寻思着能成。
李飞在电脑上给父母写了这么一句话:“特别感谢父母没有抛弃我,精心把我抚养大!”这回,李子清的眼眶也湿润了。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李飞还有什么话想说。他费劲儿地在电脑上敲出一行字:“特别感谢《黄河晚报》对我的精心的报道(报道我的事儿),(这)对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我永不会忘记,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李飞把记者送出家门,挥舞着手臂告别。车启动后,李飞仍然坐在院子里,依依不舍……
记者手记
聪明、懂事、礼貌、要强……这是李飞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李飞的身体虽然有残疾,但是比很多正常人更有上进心;虽然无法言语,但是内心世界丰富多彩。
李飞最想做的,就是尽快干点儿营生,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这一想法面对着现实的困难。有人曾经提出,如果能够得到系统的治疗,他极有可能恢复行走能力。可是,治疗费用对于李飞一家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这就陷入了“死循环”:无钱治病——靠人养活——因病致贫——无钱治病。如何破解这个“死循环”是最大的问题。
记者能感受到李飞和父母的着急与无奈,这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相关机构来帮助。
记者准备离开时,李飞“嗷嗷”喊叫,着急地在电脑上敲出一行字:“吃完饭再走!”这一刻,记者心里既感动又难受。
记者能做的,就是祝福李飞,期待他实现创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