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之一
作为一名红十字会专职干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解决的是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问题,所以是民生的首要任务之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在各种自然灾害和灾难性事故中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 我国属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突发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害之大,给人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究其原因,当然主要因素是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但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本不应该失去生命而最后却失去生命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或严重缺乏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导致灾害发生后不会自救互救。也有一小部分人,因掌握了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幸免于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2000多名师生,大地震发生后,无一人员伤亡。总结其成功经验是,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防灾避险和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平时经常组织师生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举行防灾减灾演练,以致所有师生在大地震灾害发生后,能组织有序,从容应对,并成功脱险。再比如,山西阳煤集团坚持把应急救护培训列为安全生产第一措施,作为职工岗前培训的必修课,有一次一位职工在井下作业时,不小心胳膊被转动的机器皮带绞住,在生死攸关之际,全靠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工友及时“出手”相救,才保住了性命。还有电视上经常播出的有发生矿难、交通等突发事故中的伤者,由于有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专业救援队或第一目击者在第一时间相救,才使这些人的生命得以挽救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是何等重要。 二是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在各类突发性事件中能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各种突发性事件也常常发生,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和致残率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比如,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在自己家中心脏病突发后,保姆严重缺乏应急救护基本常识,不会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而是先给病人家属打电话求救,等家属匆忙赶到,再给120打急救电话,到医生赶来,马季先生已经失去挽救生命的“黄金”时刻,只能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人世。试想,如果这位保姆有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马季先生能突然离开人世吗?试想,我国每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应急救护措施不及时或不当而失去生命的现象有多少次、多少遍在各地重复上演?再比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出一个节目,说一个深圳的小学生袁媛,上课时很专心地听老师讲的应急救护基本知识课程,并将家庭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技能牢记于心。结果有一天家里父母洗澡发生煤气中毒,袁媛按照所学救护知识,第一打电话,第二开窗户,第三关电源,很快救护车赶到,使煤气中毒的父母及时得救。可见,经过应急救护培训的人员在危急情况能发挥大作用。 三是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 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包括自救互救、心肺复苏、防灾避险、紧急逃生、应急演练、健康教育等系列内容,其中健康教育与每个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大多数农牧民健康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艰巨和重要的任务。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意识到健康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才会从源头上预防或杜绝各类疾病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今后该如何做呢? 我认为: 一要借鉴国外和国内发达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广泛在全民中普及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发达国家,防灾减灾、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都很高,冰岛为75%,德国和奥地利达80%,挪威甚至达到95%以上,日本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写在各级学校教课书中,德国等国家还将防灾减灾等安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目前,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最高的城市是北京,才达1%。基于当前形势,各级政府也看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北京、天津、浙江等大城市以及鄂尔多斯市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列入全市民心工程,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红十字会具体开展此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议:各级红十字会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民中普及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断使广大人民群众养成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二要重点在学校、交通、矿山、电力、旅游、宾馆、饭店等高危行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使高危行业人员在遇到各种事故时,能有效地利用应急救护技能进行自救互救。三要落实好《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家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五部委关于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相关政策。 要争取当地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真正把这一工作变成惠民生、促发展、构和谐的民生工程,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