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产业支撑,长久惠民利民
赤峰作为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行政村、自然村数量大,所需建设资金多,建设任务重,农牧民脱贫任务艰巨。“十个全覆盖”工程既要解农牧民的一时之渴,更要解群众增收的长远之忧,不仅要体现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上,还要体现在产业和农牧民的收入上。
目前,赤峰农村牧区一些产业发展布局不合理,产业层次比较低,产业特色不鲜明,沿袭着传统农牧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这就要求我们量体裁衣,在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上动脑筋、做文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十个全覆盖”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农村牧区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
要坚持把培育和扶持主导产业作为发展的根本,把“十个全覆盖”与调优产业结构、推进扶贫攻坚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有序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农牧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并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农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摆脱“千村一面”的粗放发展模式,着力提升产业层次,为农牧民就业增收、自我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将植树造林与庭院经济有机结合,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栽种适宜山区环境的特色果树,发展林果业,既绿化环境,又增加收入。赤峰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要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努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下决心解决好产业结合问题,依托良好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林果、食用菌、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
为了让广大农牧民持续增收、过上美好生活,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惠农支农力度,支持发展农村牧区生态工业、商贸流通业。整合提升一批具有各地特色的精品产业,充分利用山林、草原、土地、房产等要素资源,通过流转、入股、置换、抵押等形式增加农牧民收益。同时探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农村牧区持续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