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边陲太阳花

25.12.2020  09:45

  对祖国永远忠诚。

  尼玛老人和儿子在一起。

  尼玛老人在缝制衣物。

  翻看当地红十字会送来的应急救援物资。

  尼玛家的羊群在戈壁荒滩上觅食。

  

  这里的黄昏,空旷而孤寂。

  大漠深处,当橙红色的日轮坠向辽阔的地平线,寒意渐浓,风和时光精心雕琢而成的一道道沙梁,影影绰绰,延伸向远方。倔强而顽强的骆驼刺,依旧在风中摇曳,有了它们的点缀,才让戈壁看起来不那么孤单。

  踏着落日的余晖,一位老人蹒跚而来,她就是74岁的尼玛老人。她像扎根戈壁的骆驼刺一样,守护着40多公里的边境线,书写了一曲对党绝对忠诚、对祖国深深眷恋的边境壮歌。

  尼玛,是太阳的意思,尼玛老人就像绽放在边境戈壁上的太阳花,阳光、乐观、执着、坚韧。

  近半个世纪啊,就在这里,中蒙边境阿拉善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

  她是党员,大漠铭刻着她的忠诚与信仰

  那是1971年。

  “这次要选拔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的年轻牧民群众搬迁到边境一线,作为民兵巡边员,执行守卫边疆的任务。

  领导一番话,牧民们陷入了思索。过了一会儿,人们又低声议论起来,中蒙边防线在戈壁荒滩,环境恶劣,放牧和生活都很困难。

  “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的任务,党员和团员要起好带头作用!

  “我们家报名,我和弟弟都是共青团员,我们符合条件。”当时只有25岁的尼玛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脸上写满坚定。

  尼玛胸前戴上大红花,背起3岁的儿子,带着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带着对党的忠诚、对守边的神圣使命,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一起选中的两户人家从绿意连绵、生机盎然的布日德草场出发,来到这段曾经被称为“8号点”的边境线,开始了49年的驻守。

  曾经的“8号点”,遥远、神秘。经过两天颠簸,一行人终于到达。茫茫戈壁,线条生硬、颜色黯黑、满目荒凉,方圆数十公里,杳无人烟。虽然大家早有心理准备,然而眼前的一切,依然超出他们对于“艰苦”的理解。

  为了成为合格的巡边员,白天,巡边牧民要按照现役军人的标准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列队、跑步、翻越障碍物、匍匐前进……下午5点开始到山丘上站岗。每天摸爬滚打、浑身酸痛,几天下来,胳膊、腿都抬不起来了。

  经过一个秋季的集训,尼玛和其他3位男性巡边员一起开始实战。战士们带着他们熟悉巡视路线、教他们如何小心翼翼地前进,演示怎样利用交错的山丘隐蔽自己,怎样观察,怎样敏锐地捕捉到可疑情况,以及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汇报……

  部队在一个隐蔽的小山顶修了一个小堡垒,每天巡逻到这儿时,需要进去望远巡视,观察骆驼和羊群的踪迹,观察边境线以外的情况。

  尼玛把巡边的技巧和要求像画地图一样,一一标记在心里,便开始了大漠戈壁中漫长的巡边之路。无论沙尘暴、酷暑、严寒、还是暴风雪,她都严格按照连队的要求,沿着规定的路线精心巡视,在曙光中出发,在暮色中归来。

  近半个世纪的巡边生涯中,尼玛最难捱的一段时间就是初到边境线的第一个冬天。

  那一年冬天格外寒冷,风沙也大,为防止位置暴露,夜间站岗不能生火取暖,再加上当时物资紧缺,没有手套御寒,戈壁的冬夜,仿佛时间静止,漫长得让人心生孤寂。然而尼玛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党和国家驻守边疆。

  尽管她的手已经被冻得发紫、发僵,她依然手握钢枪保持站姿,无论多大的风雪和沙尘都坚守在自己的哨位上。

  “一整个冬天我们都不敢脱衣服睡个安稳觉,到规定时间就起来站岗。我对光线和声音十分敏感,睡觉很轻。夜里巡逻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周围出奇的安静,最紧张的时候,看到有点亮光,总会不自觉吓出一身冷汗。”尼玛回忆。

  这些看似简单的语言,却让人听着不免有些心酸,尼玛对声音和光源形成了条件反射,经常睡不着觉,可她却从不说自己是在失眠,而是在“收获”。

  驻守在边防线上的人们与孤独和寒夜作伴,换来了我们的安睡。

  1975年,尼玛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每年只有1个入党名额,尼玛得到这个难得的机会,既珍惜又觉得光荣,她坚守在边境一线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40多年来,尼玛每天都会把党徽佩戴在胸前。她身上的旧棉袄经过七八年的漫长岁月,后背破了一个大洞,颜色也早已暗淡无光,然而胸前的党徽始终熠熠生辉,让她看起来分外美丽。

  她是巡边员,边境线见证着她的热爱与坚守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这是一种坚持,虽历经万千苦难,不改其真、不移其志。

  自然界如此,人也一样。当一个人选择了坚持,她就有了山的伟岸,水的浩荡,生命的力量深沉无垠。

  在尼玛的家里,挂着一幅字——“一次选择,一生守护”,这是对她的一生最好的概括。她像一峰骆驼,志笃情深、负重怀远;更像巴丹吉林的一粒黄沙,本色不改、无惧艰险。

  戈壁滩上天气恶劣,夏天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早晨出发时准备的一壶水根本不够喝,尼玛巡完一圈后口干舌燥,嘴唇上经常是一道道血口子,皮肤也因风吹日晒而干裂黝黑。

  尤其到了冬天,巡一圈下来,水壶里的水早已冻成了冰疙瘩,干粮也冻成了硬块。边境线上不允许生火,尼玛只能用牙齿使劲咬着冻硬的干粮来“哄哄”自己的胃,就当是吃过饭了。

  长期的风餐露宿和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让尼玛患上了严重的胃结石,肉吃多了,喉咙和胃部就钻心地痛,这让生活在牧区的尼玛更加艰难。

  恩格日乌苏边境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们取暖、做饭所用的煤和煤气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额济纳旗或者更远的阿拉善左旗拉运。

  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是全家饮水的主要来源。当年交通不便时,用骆驼驮一趟水来回要走一整天,每隔10天左右就得去驮上一趟。有时候驮水的骆驼走丢找不回来,家里就得断水。用水困难就得省着用,尼玛一家每次洗脸都是在嘴里含上一口,然后吐在手心里洗。

  每逢下雨,尼玛一家就格外高兴,一家老小把家里的盆盆罐罐全部搬出来接满水。冬天下完雪,一家人也要把雪端回来消融后,装满各种能盛水的家什。

  除此之外,生活在边境线,不仅随时准备抵御野狼的袭击,还要提防暴风雪和沙尘暴的来袭。

  边境线上,不仅有巡边员,还有守卫祖国安宁的边防部队。以尼玛母子为代表的一代代巡边员,是边防部队的有益补充。“他们距离边境线比我们近,可以一边放牧一边和我们沟通信息,发挥边民信息员的作用。”边防某连战士张亮说。驻扎在边境线20公里外的某边防连队的官兵,是尼玛老人除了儿子儿媳外,最亲近的人。

  “连队的官兵都是各个民族的小伙子,我刚来的时候跟他们年纪相仿,他们都叫我姐姐。”提起连队官兵,尼玛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十年前。

  “后来,他们开始叫我阿姨。”尼玛说,几十年来,家里的很多事情,拉水、剪羊毛、卸草料,都有边防官兵的身影。“就连房子,也是他们帮我一起盖的。”尼玛说,边防官兵们经常来询问她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而尼玛,也帮助连队养着20多峰骆驼、40多只山羊。有时候,还给巡逻的小战士开小灶。

  “现在,他们叫我奶奶、太奶奶。”尼玛说着忍不住笑了起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尼玛一家和官兵们亲人般的感情,永远像戈壁滩上的石头一样坚固。

  有防才有国,边稳才有家。边境线的安宁和稳定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

  尼玛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她明白这个道理。近半个世纪的坚守、18万公里的巡边里程,只因,界碑在她的面前,祖国在她的身后,党在她的心中。

  她是母亲,岁月记录着她的深情与伟大

  时光回溯,那时尼玛刚刚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岁月尚未在她脸上留下更多痕迹,她和母亲、儿子、弟弟一起来到了祖国的边陲。

  在靠近边境线的恩格日乌苏嘎查,她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家。

  在巡逻点,晴天一身灰,风吹满嘴沙,连年累月的干旱,别说是雨,连雪都很少见到。条件的艰苦,孤独和压抑,如黑夜般包裹着尼玛的家,仿佛要伸出黑手随时准备进入屋内驱赶她们。初来乍到,大家都感到极度不适应。

  终于,邻居们住不下去了,弟弟也在找到工作后离开了恩格日乌苏边境线。每一次别离,对尼玛来说都是致命的,边境的孤独更放大了这种绝望。

  6年后,尼玛最敬爱的额吉也去世了。直到生命结束,额吉跟着尼玛,没睡过几个安稳觉,没享过一天福。每当想到这里,尼玛的心就如千万条毒蛇噬咬着,痉挛般疼痛……

  这次,所有人都以为尼玛也要走了。

  未曾想到,尼玛照常巡边、放牧,几个月过去了,丝毫没有搬家的意思。弟弟终于忍不住打来电话劝说。

  “回来吧,我们一起生活,旗里的条件好一些。

  电话那头,尼玛停顿了许久。

  一个低沉而坚定的声音传来。

  “我从未想过离开这里,守边是我的责任。”尼玛再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做了决定。

  留下!

  如今,儿子哈达布和成了她唯一的依靠。

  哈达布和从小就十分乖巧懂事,知道在边境生活的守则——黑夜不点灯,醒来不哭闹。无聊时就在家门前的空地上捡碗片、木块儿、碎石头,一玩就是一整天,直到母亲巡逻归来。

  那一年,沙尘暴频繁来袭,黄沙将尼玛的家变成了一座“孤岛”。恰逢这时,小哈达布和病了。

  傍晚,哈达布和没有吃饭,早早地睡着了,尼玛以为孩子只是玩累了。半夜,尼玛伸手搂住儿子才发现孩子早已烧得浑身滚烫。尼玛赶快起身下炕,在药箱里翻腾了半天,却只找到几粒消食药。

  屋外狂风呼啸,怀中的孩子越烧越厉害,喃喃自语中一遍遍地念着“额吉”,尼玛的焦灼的心揪成了一团。

  这一夜,尼玛无数次地看向窗边,她多么渴望能有奇迹出现啊,也许是沙尘退去,也许是一个医生的到来,也许是儿子退烧了……

  终于,地平线升起了第一道光,尼玛披上大衣,将孩子裹在怀里,匆匆跨上骆驼向连队奔去。

  此时的沙尘并没有退去,能见度只有四五十米,沙尘打在脸上像针刺一样疼。也许是苍天见怜,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尼玛奇迹般地出现在了连队门口。

  小哈达布和得到医治,命保住了。

  军医看到满身灰尘的尼玛,酸楚的眼泪在眼圈儿打转,她感叹道:一个女人,带着年幼的孩子,为了驻守边疆,多少困难、多少委屈都要自己扛,她是怎么做到的?

  尼玛对哈达布和倾注了所有的爱,但有一件事一直压在尼玛的心里,像一块儿怎么也搬不走的石头——哈达布和辍学了。

  哈达布和上学要走3天的路,吃住都在没有遮挡的戈壁上,夏天还好说,冬天寒风刺骨,母子俩依偎在骆驼身上缩成一团,身体早已没有知觉,看到小哈达布的手脚都是冻疮,有几处流血化脓,尼玛心疼极了。

  每次接送孩子,来回要6天时间,她心里惦记着边境线,万一出现情况,怎么办?小哈达布和三年级的时候,尼玛含着泪做了决定:让儿子辍学了。

  每每提起此事,坚强的尼玛眼神中总带着落寞。而哈达布和总是笑着安慰母亲:额吉,我明白你的苦衷,儿子不怪你。

  边境的日子虽然清苦,哈达布和与母亲却拥有很多快乐时光。

  她们一个是连长,一个是小兵,白天母子俩放牧、守边,晚上听收音机、讲故事。重复的生活仿佛将时间凝固,却也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

  每逢年节,尼玛总会给儿子包一顿饺子。虽然守边没有节假日,但也绝不能委屈儿子。小哈达布和最高兴的事就是边防战士来到他家,临走时总会往他的衣服口袋里塞一些糖果。

  哈达布和至今记得,那时候的黄色橘子瓣儿水果糖太珍贵了,剥开一颗,要先闻一闻,那是一种绝妙的清新味道,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含在嘴里,甜味儿瞬间化开了泥沙的苦涩,那种嗅觉和味觉的记忆永远都忘不了。

  在哈达布和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和蔼的,仅有一次对他发了火。

  当时,为了巡边需要,连队给每个巡边员配备了望远镜。尼玛对自己的望远镜十分爱护,每天都会细心擦拭,然后高高挂在墙上,从不让小哈达布和碰。

  可是,小哈达布平日里没有什么玩具,他好奇极了,也想像额吉一样挂在胸前,看看远处到底有什么。“预谋”许久后,趁着母亲在羊圈里忙活的功夫,他搬上小板凳,踮起脚尖向上抓,刚把望远镜拿到手里,脚底一晃,人和望远镜都摔到了地上。

  尼玛听到哭声冲进屋里,扬手要打,但伸出的手怎么也不听使唤。她看似坚强的内心,其实是极度柔软的。此刻,她舍不得望远镜,更舍不得儿子。

  时间如巴丹吉林沙漠的流沙,跃出手指的缝隙,转眼间,哈达布和长大成人了。

  18岁的哈达布和因为做事认真,勇敢担当,被连队批准为新的巡边员,接过了母亲的巡边重任。

  后来他在转场放牧时结识了善良的姑娘敖登格日勒,在尼玛和妻子父母的见证下他们成婚了,那一刻,荒凉的戈壁开出了爱情之花。

  孙女乌云其木格和孙子宝泉的出生,给尼玛的“边境之家”带来了无限欢乐。49年来,家庭成员从变少到变多,背后是尼玛苦苦的支撑,她在中蒙边境线上也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芳华。

  她是北疆楷模,戈壁诉说着她的无私与奉献

  伴着冬日的晚霞,边境线上的红驼回家了,尼玛老人家的灯也亮了。

  尼玛走出院子,温顺的小叭儿狗跟在身后,两只调皮的小猫已经不知去向。她来到煤堆前,一块一块地用心挑选,每一次弯腰都极为费力,这一次,她捡得比往常多。

  尼玛有个习惯,就是每当家里来人,她都会把屋子烧得暖暖的,她不善言辞,却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她的爱。

  这次来的是她的孙子宝泉,宝泉告诉奶奶,她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荣誉称号,要带她到首府呼和浩特参加颁奖典礼。

  这一夜,尼玛怎么也睡不着,不是因为第一次出远门,也不是因为第一次坐飞机,不知怎地,往日的画面不自觉地蹦到了眼前。

  她想起年轻时在笋布尔公社干活的往事:每年五六月份是给羊剪春毛的日子,大家伙带着剪子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暖阳的照耀下,一边聊天、唱歌,一边剪羊毛。新来的知青不会剪,总是把羊皮剪出小口子,就悄悄地从地上捏点土涂在伤口上。活干完,往羊群一看,哪只羊的斑点多,就知道哪只羊是知青剪的,那是她最快乐的青春岁月……

  在幸福的回忆中,尼玛渐渐睡去。

  清晨,他们出发了,尼玛首先到旗医院做了体检,医生告诉她血压有点高,但是符合坐飞机的标准,她悬着心终于放下了。

  登上飞机的那一刻,她并不害怕,但却有些激动,大半辈子在戈壁荒滩上生活,双脚从未离开过那片土地,如今能飞上蓝天俯瞰自己的家,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体验啊!

  2020年6月23日,尼玛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那一天,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演播厅的灯光特别闪耀,尼玛穿上了她最爱的蒙古袍,纯净的蓝色,就像边境的天空一样明亮。

  颁奖现场播放的视频短片再现了尼玛半个世纪以来用忠诚和热血守土戍边的动人故事。阿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边境派出所所长扎雅泰深情讲述了他眼中的尼玛老人。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宝泉搀扶着奶奶,缓慢地走上舞台。观众席很安静,人们用双眼注视着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

  尼玛走到舞台中央站定,接过话筒时腼腆地笑了笑,她说,“我给儿子留过遗嘱,等我过世了,一定将我埋葬在这片戈壁上。

  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谁也不曾想到,尼玛已经74岁高龄了,却还是不愿离开大漠戈壁。这个信念,不仅是这辈子的,还是下辈子的,永远的!尼玛的精神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赞誉和尊敬。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尼玛和大多数蒙古族老阿妈一样,驼了背,双腿患了风湿,巡边越发吃力了。2018年,部队给尼玛和哈达布和的手机安装了“堡垒户巡检管理系统”,只要轻轻一点“开始巡逻”,行走路径、行走时间就会出现在手机中,这些数据会及时传送到边防管理部门。2019年,尼玛的家又安装了监控系统,不出门就能够随时查看周边情况。

  借助这些“千里眼”“顺风耳”,过去的“老民兵”变成了“新时代的护边员”,边境的堡垒一天比一天稳固了。

  国境无声,尼玛身边的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她依然默默地站在边境线上眺望,一如胡杨,金光璀璨。

  有人说尼玛是永不褪色的砂砾,有人说尼玛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骆驼。

  尼玛老人站在中蒙边境的界碑旁,深情地说:“这里是我的祖国!党和国家派我来到了这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守护我们神圣的国土是我至死不渝的责任。我一辈子都会坚守在这里,以后也要长眠于此,永不分离。” (记者 院秀琴 徐跃 刘宏章 章奎)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
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富同兴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作为我国新华网
全球连线 | 库布其光伏治沙助力中国“双碳”目标
  库布其沙漠,过去的“死亡之海”。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