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救助管理站借助公安DNA数据库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
02.07.2015 03:25
本文来源: 民政厅
近日,巴彦淖尔市救助管理站联合临河区公安局,决定借助公安DNA数据库为长期滞留站内流浪乞讨人员寻亲。6月25日,临河区公安局陈局长带领两名工作人员到巴彦淖尔救助管理站为10名流浪乞讨人员采集血样,用于在网上比对失踪人口信息,这些血样将经巴彦淖尔市公安局检验DNA后报送数据库备案,帮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尽快找到监护人或家庭。据了解,2009年4月,公安部正式建立“DNA数据库”,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由官方建设管理和维护运行的以打拐为主要目标的DNA数据库。DNA检验技术具有个体识别率高、亲缘关系认定准确的特点,是确认亲缘关系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今年以来,在公安部门和兄弟救助管理站的配合下,巴彦淖尔市救助管理站共为38人找到亲人,其中护送返乡33人,被亲人接领5人,被护送返乡的危重流浪乞讨人员2名。截止目前,仍有11名流浪乞讨人员人长期滞留在站内(其中1名入住干召庙敬老院)。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疑似智障患者,有6人,表现为语言能力低下,口齿不清,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法进行身份甄别;二是疑似精神病患者,5人,精神状态极差,完全无法说明家庭情况。按照滞站时间划分统计,滞站六年的有1人,滞站三年的有5人,滞站一年的有5人。根据《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要求求助者提供真实的身份证明及真实的求助原因,且实施救助的期限一般是10天以内,但在实际救助过程中存在流浪乞讨人员患有智力障碍或精神病,工作人员无法获知其家庭住址,最终只得滞留站内,这成为巴彦淖尔市救助管理站面临的一个较大难题。
为解决长期滞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难的问题,畅通救助出口,巴彦淖尔市救助管理站努力探索寻亲新思路、新途径,积极创新信息化救助核查方式,借助公安DNA数据库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这既是巴彦淖尔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也是落实救助管理工作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
本文来源: 民政厅
02.07.2015 03:25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